楠木軒

馬克龍見完普京後急赴基輔,未來幾天烏克蘭局勢將取決於澤連斯基的態度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綜合

▲ 2月7日深夜,俄羅斯總統普京(右)與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聯合新聞發佈會。

2月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會見到訪的法國總統馬克龍,雙方會談長達5個多小時,主題是烏克蘭局勢、歐洲安全等問題。普京對法國積極參與尋求解決問題表示感謝;馬克龍表示希望能為歐洲安全尋求到一個“有用的回覆”,一個能夠避免戰爭、建立起信任和“可預見”的回覆。

結束俄羅斯之行後,馬克龍於8日訪問基輔,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面。此間媒體對馬克龍訪問俄烏的主要關注點在於:俄法協調成果能否得到烏克蘭方面的積極回應。

普京等待法總統基輔之行的結果

會談於當地時間7日晚間6點開始。據俄媒報道,普京與馬克龍的會晤只有翻譯和記錄員參加。普京在會談開始時表示,歐洲安全是雙方的共同關切,他對法國積極參與尋求解決問題表示感謝。普京説,能看到法國政府及總統本人,從歷史角度為俄、歐提供“同等安全”,及在解決烏克蘭危機等問題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馬克龍則表示,對話是保障歐洲大陸真正穩定和安全的唯一途徑,很高興有機會深入討論這些問題,希望共同尋求一個對俄羅斯和對整個歐洲都“有用的回覆”,一個能夠“避免戰爭,建立穩定、透明和信任關係”的回覆。

在進行了5個多小時的會談後,當地時間7日深夜,普京與馬克龍舉行了聯合新聞發佈會。據俄羅斯總統府網站消息,雙方就歐洲安全、烏克蘭問題和其他國際熱點問題,及雙邊關係深入交換了意見。

普京重申,美國和北約對俄羅斯提交的安全保障的回覆無視俄羅斯的三大根本訴求,即北約不再東擴;不在鄰近俄羅斯邊境部署進攻性武器;北約在歐洲的軍事基礎設施恢復至1997年俄與北約簽署基本關係文件時的狀態。普京闡述了俄羅斯對歐洲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北約開放原則的理解,指責北約將俄羅斯列為頭號敵人、並將自身安全建立在損害俄羅斯安全的基礎之上。普京還表示,烏克蘭局勢緊張的重要根源之一是基輔政府拒絕執行明斯克協議。

普京感謝法國為緩解俄羅斯與歐洲、北約關係做出的努力,他表示,馬克龍此訪的系列提議有可能成為下一步共同努力的基礎,但這還需要看接下來馬克龍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談的結果。8日,馬克龍前往基輔與澤連斯基會晤。俄法商定,馬克龍訪問烏克蘭後,雙方再進一步交換意見。

馬克龍在記者會上表示,近期歐洲局勢緊張複雜,需要尋找一條和平穩定的道路,當前還有時間和可能達成這一點,法俄戰略對話機制有助於上述問題的解決。馬克龍同時強調,俄羅斯應當理解和接受歐洲與俄羅斯在北約和烏克蘭問題上的分歧和差異。他説,雙方應努力尋找相似立場,儘快拿出方案以避免衝突進一步升級,“未來幾天是決定性的時刻”,需要通過對話確定降低衝突和實現穩定的具體措施。

▲ 2月8日,馬克龍(左)在基輔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談。

圍繞烏克蘭的穿梭外交仍在密集進行

近期,圍繞烏克蘭問題的國際外交活動異常活躍,馬克龍俄、烏之行是歐盟化解烏克蘭外交努力的一部分。此外,7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華盛頓與美國總統拜登會面,這是朔爾茨就任德國總理後首次訪美,雙方着重討論俄烏局勢。另據報道,朔爾茨擬於本月14日至15日訪問莫斯科。

法國這邊,訪問莫斯科之前,馬克龍上週日與拜登通電話。法國總統府6日消息稱,這次時長40分鐘的通話便於馬克龍做好訪俄前的協調工作。美國方面説,兩位領導人討論了“當前針對俄羅斯繼續在俄烏邊境集結軍力情況下開展的外交和威懾行動”。白宮還表示,馬克龍和拜登重申對烏克蘭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支持,並一致決定雙方團隊保持接觸,並繼續與包括烏克蘭在內的盟友和夥伴進行磋商。

各方對近期外交活動的結果持極謹慎樂觀的態度。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7日表示,馬克龍允諾帶着尋求和緩的想法來到莫斯科,但因局勢複雜,一次會談很難取得決定性的突破。《法國世界報》7日社評稱,馬克龍此行形同“外交高空雜技”,馬克龍先去莫斯科,接着去基輔,試圖緩解緊張局勢,但同時,俄羅斯繼續強化在烏克蘭邊境的軍力,因此,“馬克龍此行更像是一場外交冒險”。

事實上,儘管美國和北約書面回覆了俄羅斯的安全保障需求,但各方的博弈仍在繼續。烏克蘭和俄羅斯在兩國邊境地區部署的軍事人員和裝備沒有後撤,美國仍聲稱俄羅斯隨時可能“入侵”烏克蘭,並因此向歐洲增兵。英國、法國也表示準備向東歐地區增派部隊。對“入侵”一説,俄予以否認,強調北約的活動威脅俄羅斯邊境安全,俄方有權在境內調動部隊以保衞領土。

媒體對馬克龍訪問俄烏的主要關注點在於,俄法協調成果能否得到烏克蘭方面的積極回應,雙方在烏克蘭東南部危機的根本分歧在於是否執行明斯克協議。有媒體報道,俄羅斯似乎向馬克龍承諾,近期不再採取新的升級措施,為未來再舉行多次會談和集體安全對話提供機會。但此消息沒有得到雙方確認。至於馬克龍的基輔之行結果如何,未來幾天能否有突破性消息,尚有待觀察。




  作者:孫昌洪

  編輯:劉暢

責任編輯:宋琤

      圖片:視覺中國、烏通社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