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別不理我”,你無意識的“冷暴力”,對孩子傷害其實更大

近幾日學習到了心理學的靜止臉實驗。

一開始,孩子任何反應,媽媽都會配合,積極回應,因此孩子表現得很開心。

靜止臉實驗開始,媽媽開始變得冷漠,不再回應孩子。孩子發現了媽媽的變化,於是開始想辦法用各種肢體動作引起媽媽注意。

但不管孩子怎麼做,媽媽就是不理孩子,並且全程對孩子的行為一臉冷漠。最後孩子受不了,開始嚎啕大哭

這就是整個靜止臉實驗的過程。孩子的行為會從開心,大笑,變成,恐懼,哭鬧、抵抗、打擾等行為,其實是想要獲得父母關注與回應。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是不分年齡的。

恰恰有些父母的冷暴力,冷漠的擊碎了,孩子想需要的這份關注。有一句話説,一個人最大的失望是沉默,是無言。那麼是父母對孩子,失望了嗎?在父母實行冷暴力的那段時間,應該是。

在《爸爸去哪兒》中,石頭不好好吃飯,爸爸郭濤耐心有限,在石頭走到門口,想要出去的時候,爸爸一掌把他推了出去。伴隨而來的,是石頭一陣狂烈的敲門聲,並喊着“爸爸,爸爸,你快開門了”但是並沒有及時得到爸爸的回應。

等過了一段時間郭濤老師才把門打開。打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問石頭“還走嗎?還參加節目嗎?”石頭乖巧的説參加。問題就這麼被簡單的解決了。可是這個解決的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

明明是把孩子獨自關在外面,讓他感到了恐懼。在傷害孩子的前提下,獲得的成功,這算是解決了問題嗎?在爸爸媽媽對孩子進行冷暴力的時候,不過是選擇了一種他們認為正確且簡單的方式,最快速的達到目的。

“媽媽別不理我”,你無意識的“冷暴力”,對孩子傷害其實更大

可是孩子也是一個人,這想必會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成長過程,造成一定的影響。嚴重者可能會造成幽閉恐懼症,糾纏一生。

“媽媽別不理我”,你無意識的“冷暴力”,對孩子傷害其實更大

石頭害怕的不只是黑夜,還有爸爸的冷漠。從進入節目以來,郭濤老師就一直在提醒石頭,你是哥哥,有責任要照顧弟弟妹妹。可是在於石頭的角度來説,他也只是爸爸的兒子,郭濤老師是一個不愛直白表達父愛的人。

“媽媽別不理我”,你無意識的“冷暴力”,對孩子傷害其實更大

在強烈的要求下,石頭要承擔起哥哥的責任,他也會覺得累,想要得到爸爸的鼓勵,想要自己也像弟弟妹妹一樣,對着爸爸撒嬌,得到寵愛。可是郭濤老師的這一推,彷彿推開了自己和兒子的距離。

“媽媽別不理我”,你無意識的“冷暴力”,對孩子傷害其實更大

兩父子之間隔離的僅僅是一道門嗎?不是爸爸的專治,對於孩子的不瞭解。是大人居高臨下的俯視孩子。

也許這個故事發生在我們每一個日常的家庭中,這都是我們父母需要反思的地方,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你是否真的想理解過她的想法?去從她的心底來解決這件事情。

“媽媽別不理我”,你無意識的“冷暴力”,對孩子傷害其實更大

去仔細的觀察孩子的日常,瞭解他們的語言和行為習慣,真正的去認識你的孩子。而不是依靠你的想法去改變他,去猜測他。只會讓孩子活成另一個你,而並不是一個鮮活具有靈魂的個體。

被關注的孩子,更能體會愛和付出愛!不被關注的孩子,更能將自己活成一座孤島,封閉自己的內心。

“媽媽別不理我”,你無意識的“冷暴力”,對孩子傷害其實更大

究竟你的孩子能活成什麼樣子?這也都要看家長在做什麼?所以請拒絕做一個冷暴力的家長。認真關注兒童成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5 字。

轉載請註明: “媽媽別不理我”,你無意識的“冷暴力”,對孩子傷害其實更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