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數據告訴你今年寒潮偏多嗎?明年1、2月寒潮數量或繼續攀升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綜合

11月29日6時,中央氣象台再次發佈寒潮預警,這是自今年10月以來第四輪影響我國的大範圍寒潮天氣。有網友感慨,今年寒潮怎麼如此多!真的如此嗎?讓我們來看看大數據。

四輪寒潮 同期偏多

不算正在經歷的,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今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已經經歷的三輪大範圍寒潮天氣過程,分別發生在10月14日至17日、11月4日至8日、11月20日至23日。上述三輪寒潮的“個性”極其鮮明。

這三輪寒潮中,第一輪寒潮影響力稍弱,但吹落了北方的秋汛;第二輪寒潮來勢兇猛、強度大,多地降水量突破11月極值;第三輪寒潮降温幅度大、雨雪範圍廣,儘管強度稍遜,但區域疊加累積效應明顯。

現在才11月,已經有四輪寒潮影響我國,感覺今年寒潮比往年多,真的是這樣嗎?國家氣候中心1951年至2020年逐月寒潮統計顯示,平均而言往年到11月底,寒潮發生次數為2次,今年已有4次,較同期來説確實是偏多的。

但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到,11月是寒潮發生最多的月份,其次為10月和3月。1990年11月曾出現過4輪寒潮,1979年和2011年的11月也經歷過3輪寒潮。

為什麼寒潮偏愛季節轉換期出現呢?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表示,寒潮主要是依據降温幅度來度量的,在冬季,由於基礎温度相對較低,日最低氣温在24小時內降温幅度8℃還是不容易的,而季節轉換期的11月或3月,由於氣温在下降趨勢或上升過程中,冷空氣疊加基礎温度的起伏變動,相對容易滿足寒潮標準。

全球變暖 寒潮減少

雖然今冬寒潮偏多,但數據顯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影響我國的寒潮次數總體呈減少趨勢。從上面這張圖可以看到,這個減少趨勢並不是説近幾年肯定比以前少,也不是説以前每年寒潮都多,只是代表總體平均的一個趨勢!

通過數據不難看到,1951年、1984年以及1985年影響我國的寒潮只有2次,而2009年就有8次,更進一步説明,寒潮減少是平均態,不能代表某年肯定多/少。

全球變暖≠沒有強寒潮

雖然總體寒潮次數減少了,但天氣氣候出現異常的幅度加大了,出現偏離平均態的振幅也越來越大,可能會出現北極冷空氣受到了更強的擾動,因此不排除某些地區某些時段出現更加極端的寒潮天氣。

一般情況下,極地地區的冷空氣會受到地球西風帶的控制,將其圈在靠近北極的地區,雖然也會經常向低緯度推進,但是西風帶的控制性較強,此時西風帶就如一個羊圈,而冷空氣則是“羊羣”,正常情況下冷空氣這些“羊”,大都會被西風帶這個“羊圈”圈在北極地區。

但在全球變暖和極地放大效應的共同作用下,北極地區升温更大,中高緯地區的温度梯度減小,歐亞大陸上空的西風減弱,這導致西風帶這個“羊圈”不再像以前那麼牢固,以前被圈在極地的冷空氣更容易突破西風帶向南一瀉而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拉尼娜年,低緯度地區的海水變冷,特別是太平洋的中東部,經常會出現大面積的低温海水,這樣一來地球北半球高低緯度的温度梯度減小,原有的氣候系統平衡狀態被打破,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團不受約束,那麼在較高的氣壓差別之下,就會以寒潮的形式迅速向低緯度推進了。

所以,氣象專家指出,全球變暖與寒潮並不矛盾,反而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更容易出現更加極端的寒潮天氣。此外,全球變暖也並不會導致所有地方的冬季都變暖。比如,在北半球一些地方,全球變暖反而使得冬季更冷了。

這個冬天還有寒潮嗎?

此前國家氣候中心發佈的今冬預測消息稱,今年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勢力偏強,中東部地區氣温總體以偏冷為主;同時預測今冬將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周兵表示,對歷史上15次拉尼娜事件統計結果表明,冬季到次年春季,拉尼娜年一般會出現19.1次冷空氣過程,其中有3.4次可達到寒潮等級。

目前,位於北極極地的冷渦中心位置有偏向東半球的傾向,因此,明年1月至2月,寒潮發生數量還有可能進一步攀升。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駱倩雯

流程編輯:u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