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8月23日電(記者朱筱、王珏玢)8月23日迎來處暑節氣。作為秋天的第二個節氣,處暑時節的氣温有什麼變化?對作物生長有何影響?氣象、農業專家為您揭秘。
關於處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的記載。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副教授江曉東介紹,處暑是反映氣温變化的節氣。處暑,即為“出暑”,意味着一般情況下,炎熱天氣即將結束,氣温開始由炎熱向涼爽過渡。
處暑節氣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南退,這一時節雖然還有些熱,但温度已總體呈下降趨勢。“通常我國北方居民可以感到氣温有明顯的下降,而在南方,特別是江淮和華南地區,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仍會出現短期炎熱天氣,也就是‘秋老虎’。從今年來看,北半球多地入夏後出現高温熱浪事件,持續時間長、強度大、影響範圍廣。”江曉東説。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寧運旺介紹,處暑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林果和農作物陸續進入成熟期。農民們會搶抓農時,進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間管理。這一時節,秋熟作物多處於籽粒開始形成或充實時期,水稻一般處於孕穗期,對水分需求很大。此時下雨有利於作物生長髮育、獲得豐收,因此有“處暑三朝稻有孕”“處暑雨,粒粒皆是米”等農諺。
處暑後天氣轉涼、降雨漸少,人體出汗明顯減少,容易出現疲憊感,產生“秋乏”,宜吃一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清淡飲食,多食果蔬。
“比如在處暑日,北京的居民喜歡購買‘百合鴨’,即用當季百合、陳皮、蜂蜜、菊花等養肺生津的食材來調製的老鴨。南京人則會燉上鴨湯,全家老小食用,以防秋燥傷身。”寧運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