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墩”局長一年,請了半年假!一些年輕幹部到基層“墩苗”為何失敗?

  張華(化名)是一名“90後”,大學畢業後考進某省直單位,入職3年就被選派“墩苗”,擔任某縣鄉村振興局局長。在別人眼中,張華前途一片光明,但她自己並不開心。基層工作的難度和強度遠超張華的承受力,晚上加班到深夜,她已反應遲鈍,一些工作甚至需要別人代為處理。任職沒多久,張華就頻繁請假回家,一年有半年時間不在單位。

  選派年輕幹部到基層“墩苗”,意在“踩實”年輕幹部的成長之路,讓他們在艱苦環境和應對急難險重任務中增長本領、錘鍊作風,一大批青年才俊由此脱穎而出。但一些地方“墩苗”機制不健全,出現“選苗”搞攤派、擔子壓得過重、選派幹部意願不強等情況,導致部分幹部“墩苗”變“拔苗”,有的甚至“燒苗”,值得關注和深思。

  案例不少,令人惋惜

  在許多同事眼中,到縣裏“墩苗”前,張華還是個孩子,根本擔不起如此重任。“她身體比較弱,一下鄉就生病,也就不敢讓她下鄉。”張華的一位同事説,“她的孩子又小,微信通話娘倆一個在那頭哭,一個在這頭哭,看着心疼。”

  與張華類似,“80後”劉振(化名)被選派到某縣級市“墩苗”,擔任重要領導職務,結果下屬普遍不滿,認為他不具備與其崗位相匹配的經驗和能力。

  “有一次市裏開會,他要在大會上發言,但站在台上特別緊張。”當地一位幹部説,他先是深呼一口氣,然後就開始埋頭讀稿,到快唸完時一抬頭,下面參會的局長只剩2人了,“這件事流傳很廣,之後更沒人聽他的了”。不久,該市遭遇一場自然災害,劉振經驗不足應對滯後,造成重大損失,結果被免職。

  走訪中,半月談記者聽到不少類似事例。有的是能力不足,難以勝任“墩苗”崗位;有的是意願不強,在“墩苗”崗位上得過且過。

  一位從企業到鄉鎮“墩苗”的幹部總是抱怨,以前年薪40多萬元,現在1個月只有幾千塊錢,母親總是催他辭職。一位“墩苗幹部”喜歡打遊戲,影響工作也不管不顧。當地一位組織口乾部告訴半月談記者,一幫人等着他開會,有人去叫他,他卻説打完這一把再去開。

  多位基層幹部表示,年輕幹部犯錯難免,但“墩苗”應該有“墩苗”的樣子。“我們局長也是上面派下來的小年輕,經常不在單位,工作主要由幾個副局長負責,有些文件上級已經下發一段時間了,我們還看不到,一找才發現放在局長辦公桌上沒動過。”一位基層幹部對半月談記者説。

半月談:“墩”局長一年,請了半年假!一些年輕幹部到基層“墩苗”為何失敗?

  “墩苗”為何變“拔苗”

  一些幹部“墩苗”變“拔苗”,背後既有粗放式選人用人和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也有個別年輕幹部覺悟不高、能力不強的原因。

  一是下指標、搞攤派、一刀切,造成選苗不準。有的地方在幹部“墩苗”上下指標、搞攤派,導致少數年輕幹部“趕鴨子上架”。一名幹部向同事抱怨,她就是被攤派下去的,當時省裏分給她原單位一個“墩苗幹部”指標,結果沒人願意去,領導就給她兩個選擇,要麼去駐村,要麼去縣裏當局長。但當局長沒多久她就開始吐槽:“早知道這麼累,還不如去駐村。”

  二是追求一步到位,壓擔過重,結果拔苗助長,適得其反。有的地方急於把“墩苗幹部”放到關鍵部門“一把手”崗位上,沒有給他們留出足夠的適應成長空間。有的“90後”到縣裏當局長,縣裏還得配一位有能力的書記當“保姆”,有“苗”無實。一位鄉鎮黨委書記對半月談記者説:“我連這兒的方言都聽不懂,一來就幹書記,十幾撥老百姓找我解決矛盾,不知如何應對,那段時間都患上了焦慮症。”

  三是隻管“墩苗”,不管“護苗”,越墩越沒勁。一些地方缺少長遠規劃,重選人輕育人,對“墩苗幹部”沒有做到全過程管理,缺少“能上能下”的流動性和持續性。有的幹部有苦難訴,信心受挫。一位幹部向半月談記者説:“到基層任職幾年了,組織部門唯一關心的,就是每週上交工作彙報。”

  “墩苗”更要“護苗”

  對年輕幹部“墩苗”中出現的這些現象應理性看待,有的是成長中的陣痛,有的則是待解之疾,不能一味指責,也不能視而不見。要儘快完善工作機制,提高人崗適配性,盡最大可能提高“墩苗”成材率。

  首先要杜絕下指標、搞平衡,違反個人意願強行選派。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教授張希賢認為,年輕幹部“墩苗”關鍵在質不在量,必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不僅要考察專業水平、工作能力,也要對其政治素養、理想信念進行把關。要儘量擴大年輕幹部的來源,多方徵求意見,注重在實際工作中考察干部,真正把那些立志於黨的事業、不怕吃苦、勇於到基層鍛鍊的年輕人選出來。

  其次要科學合理用人,堅持人崗相適原則。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呂德文認為,各地要避免唯學歷、唯名校的選拔思維,充分考慮工作經歷、工作實績、領導評價、個人意願等綜合因素,力爭找到最適合“墩苗”幹部的崗位,做到人盡其才。一些受訪幹部提出,對年輕幹部的鍛鍊培養應遵循客觀規律,不能急於求成,適當設立學習適應期,打牢幹部成長地基,慎勿把關鍵崗位當做練兵場、試錯場。

  最後要堅持動態管理培養,能上能下。張希賢説,派遣單位黨組織與接收單位黨組織應加強溝通和指導,幫助“墩苗幹部”擺正心態,更快適應基層。呂德文建議,各地進一步建立健全年輕幹部培養使用的進退機制,定期考察,優勝劣汰。對目前正在“墩苗”的幹部,應及時“回頭看”,為“不願墩苗、墩不了苗”的幹部鬆綁,把寶貴的崗位騰出來給那些能力強、有意願、覺悟高的年輕幹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43 字。

轉載請註明: 半月談:“墩”局長一年,請了半年假!一些年輕幹部到基層“墩苗”為何失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