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陷阱”之一:政策反覆無常,世界穩定“亂源”

近年來,美國的對外政策呈現出日益顯著的不確定性。從奧巴馬政府到特朗普政府,再到拜登政府,美國在氣候變化、伊朗核問題、軍費分攤等問題上反覆搖擺變化。與此同時,人們發現,美國在與他國交往時變得越來越自相矛盾,在貿易和價值觀等問題上似乎沒有統一原則。

“美國陷阱”之一:政策反覆無常,世界穩定“亂源”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分析人士指出,隨着自身實力的相對下滑和世界格局的深刻演變,美國正變得日益焦慮不安,所採取的應對之策正讓這個國家成為干擾世界和平穩定的最大變數。倘若美國在此過程中出現失控,不僅會給它自己造成一場災難,更會殃及全世界,值得國際社會高度警惕。

政策多變,反覆搖擺

對近年來華盛頓政策的不確定性,美國的西方盟友感觸最深。從奧巴馬政府開始,美國在伊核協議問題上“進進出出”,華盛頓的立場如過山車般翻轉往復,而歐洲國家永遠是第一線的感受者。在阿富汗問題上,今年初,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剛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態暫不撤軍,美國轉過頭來就宣佈撤軍。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首席執行官理查德·方丹在《外交政策》網站刊文評論:“(美國外交理念的)劇烈搖擺,讓盟友精疲力竭、勉力平衡、冷嘲熱諷。”

雖然拜登政府今年1月上台後不再像特朗普政府那樣突出強調“美國優先”,並設法修復與盟友關係,但分析人士指出,盟友對美國外交立場的穩定性依舊深感懷疑。

方丹指出,盟國對拜登政府重建彼此關係的誓言並不確信,擔心特朗普式世界觀——狹隘定義自身利益,抱着交易態度對待盟友——才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新常態”。他們害怕一旦美國政府換屆,其外交風向又將逆轉。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傑雷米·夏皮羅刊文指出,拜登政府確立的外交目標過多,如尋求重獲“全球領導地位”、打造“中產階級外交”、推行美式價值觀等。這些目標並不完全相容,實行起來難免顧此失彼,更不可持續。

有分析指出,縱覽美國近年提出的外交口號和採取的政策,不論是單邊“退羣”“美國優先”,還是“中產階級外交”“從實力地位出發”,都是華盛頓戰略焦慮、喪失自信的證明。一個焦慮和不自信的美國接下來會怎麼做?國際社會對此很難預料。

言行不一,暗藏私心

對美國盟友而言,美國外交政策除了穩定性可疑,還有不少方面讓人“不放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國會不會為了自身利益犧牲盟友。事實證明,這個“不放心”確有道理。

拜登政府上台後推行所謂“中產階級外交”,叫停美國和加拿大石油管道項目,“買美國貨”計劃也可能將加拿大供貨商排除在美政府合同之外。此外,特朗普政府時期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不少盟國加徵的鋼鋁產品進口關税至今未被撤銷。

在對華關係上,美國的政策也讓盟友感到“不靠譜”。業內人士指出,在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達成後,美國小麥、大豆等農產品大量對華出口。這讓盟友們懷疑,美國號召他們對華強硬,背後動機不純。

煽動對抗,危害全球

面對自身實力相對下滑和國內問題層出不窮,美國不是從內部着手解決問題,而是向外部找原因,將中俄等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特別是將中國塑造成“最大戰略威脅”,糾集盟友針對中國進行戰略遏制、圍堵。

分析人士指出,這樣的做法給全球和平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也讓國際社會在應對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等攸關全人類利益的問題時遇到極大困難。就連不少美國專家也認為這樣做不符合美國自身利益,也難以成功。

在多個研究機構擔任高級職務的範·傑克遜在《外交事務》網站刊文稱,美國增加對印太地區軍力投入以圍堵中國是“愚蠢行為”。他表示,在該地區避免戰爭的最確定方式就是剋制,而不是派遣更多軍隊保衞一條並不存在的“紅線”。比起大國競爭,大多數地區國家更關心氣候變化、經濟不平衡和從疫情中復甦。

美國前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柯慶生則刊文表示,一味尋求對華搞冷戰式遏制只會削弱美國、離間盟友。中國處於全球供應鏈關鍵位置。在21世紀,任何單純為損害中國經濟或鼓勵別國和中國經濟“脱鈎”的行為都會失敗。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記者

流程編輯:u02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6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國陷阱”之一:政策反覆無常,世界穩定“亂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