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青二代”

編者按:上世紀五十年代,大批江蘇人民響應國家號召,遠赴青海支援建設,從農村到城市、從部隊到機關、從學校到廠礦、都有他們辛勤勞作的身影,他們為了青海的建設獻了青春獻子孫,現如今大批的青二代、青三代已經融入當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從天南地北而來,根植於此,仍然在為西寧的經濟社會建設貢獻着青春和熱血。

我是一個“青二代”

圖為1965年林牧父親(林福康)與同事陳明山在海西州香日德農場合影

林牧:籍貫江蘇,1962年生於青海省都蘭縣,9歲時遷居西寧。愛好文學創作,退休後受青海廣東商會返聘重回工作崗位。如今他鄉變故鄉,繼續為城市發展貢獻力量。

我出生於1962年的青海省都蘭縣,1956年父親在沒有與爺爺商量的情況下,獨立做主就來到了當時還是非常荒涼的海西州香日德農場的。聽父親説,當時的海西是黃沙彌滿,有時就要刮整整一個月的風,祖籍江南的老父親對海西的氣候非常不適應,總是説風沙大,乾燥,綠色少,缺氧。想當初曾經的那一代年輕人就是憑着一種理想、一種激情、一種夢想和組織的號召,來到了神秘空曠的柴達木盆地,從温曖的江南來到瀚海戈壁,身體對氣候確實是不適應的,後來父親又從海西來到了青海氣候相對較好的省會西寧市。

1971年的西寧,與內地城市的市容市貌都相差甚遠。記憶中的老西寧給內地人的印象普遍是:荒涼、偏遠、落後。氣候乾燥、風沙較大,城市缺少綠色。城市的整體色彩是土灰色。記得西門口的老城牆、南門的老城牆、東關大街一帶、小橋大街的毛勝寺、朝陽一帶基本就是髒、亂、差,互窯溝一遇到大雨,就出現內澇……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西寧各界有不少人紛紛調到南方沿海一帶。主要與青海西寧的經濟落後、收入水平和城市狀況以及氣候都有關係。

青海省的知名度很低,西寧這個城市的知名度當時就更低。我在老家一個縣上火車站購火車票時,營業員首先問我,西寧是哪個省,我説青海省,營業員問是不是屬於蘭州方向,我説對。但心裏感到很不是滋味。1976年9月,我從江蘇老家回西寧,有個表弟居然當面説,青島不錯。錯把青海當青島的例子,也曾在報刊上看到過。

時光任冉。從九十年後期,特別是2000年以後,西寧的變化幾乎是日新月異。曾經的高樓一天天變小,新的建築羣拔地而起。城市的顏值也越來越高,特別是西寧的河道改造的煥然一新,街邊綠化,道路拓寬了,乾淨整潔,文明城市、衞生城市,名不虛傳。西寧變綠了、西寧變美了、西寧變濕潤了、西寧夏天依然還是那麼涼爽……

作為一個生在青海長在青海的“青二代”,我非常自豪。我和那一代人都充分的見證了西寧的發展和變化。每年夏天我妹妹基本都會到西寧度假,總説:“早知西寧能有今天,當時就不離開了。青海的生態真是太好了,西寧也是越來越漂亮了。”這些都是身處天南地北的西寧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我甚至感到身邊的西寧人幾乎都有對自己城市的自豪感,有着滿滿的幸福感。欣喜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外地人願意來青海投資興業,將青海變成第二故鄉。

生於斯長於斯的我,能説一口流利的青海話,我愛這裏的山山水水大江大河,我愛這裏的民俗民族文化,這片土地充滿最真摯的情感!(本網記者甘海瓊陳明菊整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73 字。

轉載請註明: 我是一個“青二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