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户端 | 評論員 雨馨
年輕人愛打籃球,老年人想跳廣場舞,寶媽寶爸要遛娃……在有限的運動場地內,如何容納不同居民的健身休閒需求,是不少社區面臨的共同難題。經過積極嘗試,本市一些社區探索出了可資借鑑的好方法——錯時共享。
何謂錯時共享?簡言之就是將場地劃分出不同區域,按照活動項目分時開放。比如,每週一、三、五開放給居民自由活動,想遛彎、遛娃、跳廣場舞的都擇此日而來;二、四、六則化身網球場,僅供“打球一族”激情放飛。如此一來,雖然大家健身需求不同,但都按“時”入“場”,也就互不干擾,其樂融融。通過解剖這隻“麻雀”可以發現,很多看似棘手的矛盾,並非全然無解,關鍵還是做好協調。通過廣泛徵求居民意見,在場地利用、時間安排等方面拿出一套清晰規則,就可有效避免摩擦糾紛。
當然,“有事多商量”的前提是大家都出以公心、包容互諒。畢竟社區場地就那麼大,不同需求確實很難“同時並行”。倘若每個人都只想着自己怎麼最舒心,那結果必然是陷入僵局。只有互相體諒、各退一步,才會有折中的辦法,也才能獲得各方基本滿意的結果。眼下,隨着城市更新提速,大眾需求日益多元,有限空間需要兼容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多。身處公共空間,“公”在“共”前,惟有先產生集體的“公議”“公約”,才能帶來小區每個成員的“共有”“共享”。
以有限空間對接多元需求,好似“螺螄殼裏做道場”,對基層治理能力也是一種考驗。要看到,從挨家挨户摸排居民意見,到引導大家當面鑼對面鼓地説想法、講訴求,再到共識達成後的可持續管理,每個環節事都不少,都需要有人來抻頭、有人來張羅。尤其對於一些老舊小區來説,多年失管、積弊叢生,停車綠化、垃圾收運等日常事項都“無人過問”,更別提運動場地的協調利用。而一旦管理掉鏈子,問需於民的共治效果就大打折扣。隨着《物業管理條例》落地實施,類似管理盲區正在被填補。其中,社區被賦予更大的治理主動權,物管會和業委會成為很多老舊小區管理的中堅力量,也讓改變有了更多源頭活水。
共治共享的本質是“以人為本”,也是一種更為科學合理的選擇。最大限度調動起大家參與積極性,不斷優化治理細節,辦法總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