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質量十年間穩步提升

我國人口質量十年間穩步提升

昨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2020年我國總人口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十年來,我國人口總量持續增長,但同時人口增長放緩,需要採取措施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寧吉喆表示,十年間,我國人口質量穩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人口結構調整變化,性別結構改善,年齡結構是“兩升一降”。人口流動集聚的趨勢更加明顯,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這些變化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的歷史進程,反映了推動高質量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歷程,也符合人口自身發展趨勢和人口與經濟社會相互作用的客觀規律。同時也反映出我國人口發展中面臨着一些結構性矛盾,如勞動年齡人口和育齡婦女規模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總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數量走低等。

他提出,要辯證看待人口變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將長期存在,人口與資源環境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同時,人口增長放緩,需要採取措施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大學生就業壓力加大,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需要加快。少兒人口比重上升反映了調整生育政策的積極成效,又凸顯了“一老一小”問題的重要性,需要優化生育政策,完善養育等人口服務體系。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較快,老齡化已成為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同時,老年人口的增加也會帶來智慧、傳承、發揮和需求拓展擴大。人口加快集聚,既反映了城鎮化和經濟集聚的趨勢性變化,也對提高城鎮化質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年人口六大變化

人口總量

人口總量增速放緩,但仍保持平穩增長。

從2010年到2020年,我國人口實現了從13億人到14億人的跨越,人口總量增加了7206萬人,比2010年增長了5.38%,年均增長0.53%,略低於上一個十年0.57%的平均增長率。

人口質量

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人口的素質不斷提升。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

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0年9.67年提高至10.75年。

性別構成

出生人口性別比穩步下降,性別結構得到改善。總人口性別比為105.1,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105.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從出生人口看,出生人口性別比2020年為111.3,較2010年降低了6.8,逐漸趨向正常水平。

年齡構成

少兒人口數量增加,比重上升。

0-14歲少兒人口的數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萬人,比重上升了1.35個百分點。

出生人口中“二孩”佔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

遷徙流動

人口流動依然活躍,人口的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

2020年我國人户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約佔總人口的35%。其中,流動人口3.76億人,十年間增長了將近70%。

城鄉結構

十年間城鎮常住人口增加2.36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4.21個百分點,比上一個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個百分點。

六問第七次人口普查

問題1

人口增速放緩 峯值是否提前到來?

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結果顯示,2010年到2020年十年間我國人口增長出現放緩趨勢。此前有專家預計,中國人口會在2027年達到峯值14.5億,增長放緩是不是意味着人口零增長的年份將提前到來?

寧吉喆表示,我國人口增速放緩趨勢的出現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主要原因是育齡婦女特別是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持續下降,人們生育時間推遲以及生育養育成本的提高導致了出生人口規模有所收緊,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結果,也是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

他分析認為,未來一段時間,人口增長的積極因素還會繼續發揮作用。首先,我國人口保持了一定水平的慣性增長。人口基數大,目前育齡婦女還有3億多人,每年能夠保持1000多萬出生人口規模。其次,生育政策調整取得積極成效。第三,人口預期壽命持續提高。我國年度死亡人口一直少於出生人口,人口總量保持了增長的態勢。

對於增速,寧吉喆表示,從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變化的趨勢看,今後人口增速還將繼續放緩。受到人口年齡結構、人們的生育觀念、生育政策、生育成本、公共衞生和健康水平等經濟社會因素的影響,我國人口今後會達到峯值,但具體時間現在看還有不確定性,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人口總量會保持在14億人以上。

問題2

勞動年齡人口減少 人口紅利還在嗎?

從總量上看,與2010年進行的普查相比,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4000多萬人。 不過,勞動年齡人口總規模仍然較大,總數為8.8億人。

“勞動力人口資源仍然充沛。我國人口平均年齡通過這次普查瞭解到是38.8歲。總的看,依然年富力強。”寧吉喆總結説。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曾玉平進一步解釋説,從質量上看,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素質顯著提高。這次普查數據顯示,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91年,比2010年提高0.83年。其中,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1.08年。

同時,勞動年齡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達到3.85億人,佔比為43.79%,比2010年提高12.8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達到23.61%,也比六人普提高了11.27個百分點。此外,隨着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醫療服務體系覆蓋面不斷擴大,人口身體素質日益改善,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人口健康水平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人力資源保障。

曾玉平認為,儘管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但中國勞動力資源絕對量依然較大。總體上看,中國就業壓力依然不小。雖然勞動年齡人口逐步減少,但隨着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將日益提高。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解決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將成為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他還指出,隨着人口素質提高,“人口紅利”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中國人口資源優勢將得到有效發揮,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推動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問題3

10年減少1101萬人 東北人去哪了?

近年來,東北地區的人口問題引發廣泛關注。從最新普查數據看,2020年東北三省總人口為9851萬人,比十年前減少了1101萬。且東北地區老齡化程度較深,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16.39%,提高了7.26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寧吉喆分析認為,東北地區人口的減少,是受到自然環境、地理環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東北在我們國家處於高緯度地區,冬季相對漫長且寒冷,一些東北人口向比較温暖的南方遷移流動,這也是全球許多國家人口遷移流動的趨勢性特徵。此外,受生育觀念、生育行為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長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東北地區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的攻堅期,沿海一些經濟發達省市多樣化的發展機會和就業前景,對其他地區包括東北地區的人口有較大吸引力。

“同時應當看到,當前東北經濟發展的韌性仍在,潛力很大。”寧吉喆表示。東北地區有一批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擁有鞍鋼、沈飛、一汽、哈電等一批國家骨幹企業和新成長起來一批新興高技術企業,且在科技人才、現代農業、裝備製造、交通設施等方面基礎較好。同時,東北地區人才儲備豐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有1650萬人,擁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6.75%,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16年,這兩個指標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寧吉喆説,東北地區實現振興發展具備很多有利條件。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振興發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人才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為東北地區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創新營造良好環境,新一輪振興計劃在着力調整結構的同時,也必將帶來人口發展的新變化。

問題4

流動人口增加 對户籍制度改革有何影響?

過去十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增長較快。十年間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2.36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了14.21%,比上一個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個百分點。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李曉超分析認為,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居於世界中等偏上水平,與我國人均GDP處於世界中等偏上水平大體的情況相當。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促進城鎮化發展各項改革措施的持續推進,預計城鎮化率仍將會保持上升的趨勢。

與此同時,流動人口也在大幅增加。2020年流向城鎮的流動人口為3.31億人,佔整個流動人口的比重達到88.12%,比2010年提高了3.85個百分點。其中從鄉村流向城鎮的人口為2.49億人,較2010年增加1.06億人。流向城鎮化率較高地區的流動人口比重也比較高。東部地區吸納跨省流動人口9181萬人,佔比達到73.54%,中部地區吸納955萬人,佔比是7.65%。西部地區吸納1880萬人,佔比15.06%,東北地區吸納468萬人,佔比3.75%。但是,户籍城鎮化率卻大幅低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李曉超指出,其實户籍人口城鎮化率近十年已經明顯提高,2020年底已順利實現了1億非户籍人口在城鎮落户的目標。相信隨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城鎮化將會更加科學適度地發展,人口將會更加有序合理流動,形成經濟社會和人口流動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問題5

老齡化矛盾如何破解?

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0%。“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今後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寧吉喆分析,我國人口老齡化主要呈現四個特點。

第一是老年人口規模龐大。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億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9億人。全國31個省份中,有16個省份的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500萬人,6個省份的老年人口超過1000萬人。第二是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2010年-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個百分點。與上個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別提高了2.51和2.72個百分點。

第三是老齡化水平城鄉差異明顯。從全國看,鄉村60歲、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別為23.81%、17.72%,比城鎮分別高出7.99、6.61個百分點。第四是老年人口質量不斷提高。60歲及以上人口中,擁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萬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萬人。此外,十年來,我國人口預期壽命也在持續提高,2020年,80歲及以上人口有3580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2.54%,比2010年增加了1485萬人,比重提高了0.98個百分點。

寧吉喆表示,人口老齡化是挑戰也存在機遇。從挑戰看,將減少勞動力的供給數量、增加家庭養老負擔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壓力。不過,在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中,60-69歲的低齡老年人口占55.83%,這些低齡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識、經驗、技能的優勢,身體狀況還可以,發揮餘熱和作用的潛力較大。從機遇看,人口老齡化也促進了“銀髮經濟”發展,擴大了老年產品和服務消費,還有利於推動技術進步。

問題6

生育水平是否成為政策調整依據?

“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看,‘全面兩孩’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寧吉喆表示。

從出生人口規模來看,2016年和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別超過1800萬人和1700萬人,比“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前分別多出200多萬人和100多萬人。2018年以來出生人口的數量有所回落,第七次全國人口普產初步彙總的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200萬人,規模仍然不小。在出生人口中,“二孩”佔比高。從生育孩次看,2014-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佔比明顯上升,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後雖有所下降,但仍然高於40%,由於生育政策調整的因素,全國多出生“二孩”數量達1000多萬人。

但在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已經處於較低水平。寧吉喆分析,這主要是受到育齡婦女數量持續減少和“二孩”效應逐步減弱的影響,且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生活的不確定性和對住院分娩的擔憂,進一步降低了居民生育的意願。

“我們應當認識到,低生育水平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結果,生育水平的高低既受政策因素的影響,也受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後者的影響力在逐步增強。還應該看到,隨着各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尤其是工業化、現代化帶來的人口生育觀念轉變等方面的影響,低生育已經成為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普遍面臨的問題,也將成為我國面臨的現實問題。”寧吉喆表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有關調查,我國育齡婦女的生育意願子女數為1.8,只要做好相應的支持措施,實際存在的生育潛力就能發揮出來。

本版文/本報記者 董鑫 趙新培

統籌/劉曉雪 餘美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502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國人口質量十年間穩步提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