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批援幾內亞醫療隊副隊長王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做到了
本報記者 方非攝
寄語
抗疫戰鬥中,共產黨員逆行出征,鮮紅的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更加印證了那句話: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無所畏懼、挺身而出的共產黨人。建黨百年之際,衷心祝願中國共產黨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我願竭盡所能,繼續為守護人民羣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貢獻力量。
——王洋
在北京朝陽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王洋的書桌上,一個不大的相框擺在桌面最顯眼的位置,那是中國第二十六批援幾內亞醫療隊全體隊員的合影。“挺神奇的,好像命裏註定我就要做一回援外醫生。”王洋説。
2016年,一次學術交流會間隙,王洋隨手拿起一本書翻了起來,書裏講述的是我國第一支援外醫療隊的故事。1963年4月,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部署下,我國派出第一支24人醫療隊遠赴阿爾及利亞,從不被信任到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人”,一個個蕩氣迴腸的故事讓王洋深受震撼。
機會恰好就來了,2016年9月,國家組織第二十六批援幾內亞醫療隊,牽頭單位就是北京朝陽醫院!王洋毫不猶豫,第一個在科裏報了名。在北京語言大學長達七個月的法語學習中,王洋讀遍了圖書館裏的所有相關書籍。他了解到,曾有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援外醫生遠離親人奔赴受援國,許多共產黨員留下一個個救死扶傷的動人故事。在圖書館裏,王洋拿出筆寫下入黨申請書,他心裏暗下決心:我也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
2017年6月23日,一個永遠也忘不了的日子,在北京朝陽醫院10樓會議室,王洋莊嚴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請黨組織放心,既然去,我就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來!”一個月後,作為中國第二十六批援幾內亞醫療隊副隊長,王洋和18位同事一起,遠行15000公里,飛往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出發的那天早上,剛滿8歲的兒子從包裏掏出一本自制的掛曆,封面上寫着“爸爸回家倒計時”。掛曆足足有552頁,兒子説,等掛曆全部畫滿了,爸爸也就回來了。
20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後,醫療隊到達駐地中幾友好醫院。這家醫院由中國援建,是當地醫療技術最為先進的醫院。不過由於條件有限,醫療物資常年缺乏。挑戰很快就來了。一天,一位名叫凱塔的當地居民找到這裏,希望中國醫療隊能救救他。
凱塔從小患有“先天性肺囊腫”,步行不到50米就氣喘吁吁。在幾內亞,沒有一家醫院敢做開胸手術,病情一拖就是幾十年。檢查發現,凱塔的胸部有個排球大小的肺囊腫,已經壓迫到心臟,手術切除是他活下來的唯一機會,但醫院平時連做台闌尾炎手術都困難,怎麼辦?那天,王洋在走廊上走來走去,看着凱塔信任的眼神,他知道,開胸手術是這位患者最後的希望,來到這裏,是對中國醫療隊的信任。他決定:克服一切困難,救他!
經過20天的準備,手術開始了,可沒過幾分鐘,意外就出現了:電刀出現故障!此時如果不立刻開胸,巨大的肺囊腫壓在心臟上,隨時會心跳驟停。王洋沒有猶豫,拋棄電刀,針對出血部位邊結紮邊用手術刀開胸。肺囊腫被小心地從右肺遊離下來並完整切除,此時,意外又出現了——“唰”的一下,手術室一片漆黑,停電了!這時候千萬不能碰到大血管,一旦大出血後果不堪設想。
“趕快用手機照明!”黑暗中,隊友在喊。王洋深吸一口氣,藉助微弱的光亮繼續操作,汗水從頭流到腳。從早晨8時到晚6時,困擾凱塔十多年的病痛終於被成功切除。這是中幾友好醫院自建院以後的首例開胸手術,也是幾內亞的第一例開胸手術。
當王洋疲憊地走出手術室,抬頭望見醫療隊駐地上空那面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他的視線模糊了……
18個月的援非生涯,王洋不幸3次染上瘧疾,每次患病都是嘔吐不止高燒不退,但一看到慕名而來的病人,他還是挺了下來,工作一天也沒耽誤。“站在這裏,醫療隊代表的就是中國,黨組織交給的任務還沒完成,決不能退縮。”
在幾內亞的經歷,是王洋一生中最難忘的記憶。他説,手術刀雖輕,承載的卻是患者的信任與生命之重,“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做到了。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再次啓程,繼續為中非友誼傾注所有的愛!”(楊緒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