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當年花2000億打造的“三峽大壩”,10年賺了多少?説出來你可能不信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綜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公里。三峽的沿途有無數的奇峯聳立,有峭壁相互對持,最寬的地方几乎望不到對岸,最窄的地方不足百米,對比之下遠遠看去就像是一條縫隙了。

來到三峽,戰於高出眺望,頓時被三峽氣壯山河的氣勢所感染,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在這裏留下了珍貴的印記。

除了酈道元所寫的《三峽》以外,還有李白的《上三峽》其中便有“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這樣的名句。還有白居易在《入峽次巴東》寫道:“萬里工程三峽外,百年生計一舟中。”

但是這裏的景色雖然美,然而三峽位於長江的中游地段,歷史上長江的中下游都説是屬於洪水的多發之地。

長江源起叫沱沱河,後來又叫做通天河、以及金沙江等等。長江在匯聚了岷江、沱江、嘉陵江和烏江等水源之後,浩浩蕩蕩衝進三峽峽谷,然後撲向大海。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一旦發生了突如其來的洪災,對兩岸的百姓影響將是重大的。

為了防洪老祖宗在早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就修建了一座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並且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着防洪和灌溉的作用。

不過可惜的是老祖宗還不懂得如何充分的利用水立,比如説用水歷來生產能源。而到了近代“三峽大壩”的完成則充分利用了水力資源,不僅能夠起到防洪的作用,而且還能夠起到發電、航運等作用,堪稱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

很多人不知道這項偉大的工程,最早提出的人是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919年孫中山在他撰寫的《建國方略》中《實業計劃》提到:“改良此上游一段,當以水閘其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資其水力。”

這項工程是極有可行性的,1944年5月美國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薩凡奇博士來華查勘了三峽,隨後提出了《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1945年5月,資源委員會組成了“三峽水力發電計劃技術研究委員會”,並從美國租借了兩台鑽機和兩名鑽工,着手進行部分勘測和調查工作。之後資源委員會與美國墾務局簽訂了由該局進行設計的技術合作協議。設計與研究工作已經初步的開展了,不過在1947年5月這項計劃被終止了,實在是該感到慶幸。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950年 2月就在武漢成立了長江水利委員會,開展長江的綜合治理工作。隨着三峽發生的一系列大洪災,三峽大壩的修建也被提上的日程。 從1955年開始,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全面的開展了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的研於設計工作。

1970年國家批准了長江葛洲壩工程的建設,然而在開工之後卻遇見了不少的問題,要知道長江三峽的水量是三門峽的15倍左右,泥沙卻只有三門峽的一半都不到,各方面的建設都是沒有創性的,因此進展也較為緩慢。

一直到1992年,三峽工程才進入了建設階段。整個工程分為三個階段完成,第一個階段是在1993到1997年為一期工程,施工需5年,目的是實現大江截流。包括三峽水電站也是在1994年正式開始動工。

第二個階段是1998到2003年,為二期工程,施工需6年。目標是實現水庫初期蓄水以及第一批機組發電和永久船閘通航。

第三個階段是2004年到2009年,為三期工程,施工需6年,目標是實現全部機組發電和樞紐工程全部完建為標誌。

在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到了2006年已經全線修建完畢,水位上升了156米,多少人為了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搬離了自己的家園,還有許多的文化古蹟被淹沒,整個三峽大壩的工程投資更是達到了200億。付出了無數的大家,終於完成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那麼這項工程究竟為國家帶來了多少的收益呢?

在收益上來看,2010年7月三峽水電站便突破了日發電量4.3億度的突出成績,三峽簡稱之後,萬噸級的巨輪可以將貨物從上海直通重慶。在未修建三峽之前哪怕是上游也只能夠通行三千噸級的大船。自三峽大壩建成以來,每年至少能創造400億的利潤,十年也就是4000億。更重要的是三峽大壩阻止了多少次的洪災發生,是長江兩岸百姓名副其實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