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江水滔滔,滿目蒼翠。兩年前,記者沿江而下,一路走過湖北宜昌、武漢、湖南嶽陽等地,發現長江流域樹綠水清,生態環境有了明顯好轉,但也感受到母親河的病依然不輕。今年4月,記者在武漢期間,再次來到長江之上,看到江面波光瀲灩,兩岸乾淨整潔、燈火通明,猶如一幅畫卷徐徐鋪展。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有關部門和沿江省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化工企業搬遷、非法碼頭整治、航道治理、濕地修復等,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萬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新華社發

  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上海市人民政府日前共同發起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首期總規模達到885億元,重點聚焦長江經濟帶沿線的綠色發展等。

  2019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457805億元,同比增長6.9%;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總值237253億元,同比增長6.4%。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中,有10個省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2019年,長江流域水質為優。監測的509個水質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佔91.7%,比2018年上升4.2個百分點;劣Ⅴ類佔0.6%,比2018年下降1.2個百分點。其中,幹流和主要支流水質均為優。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重慶北碚昔日捕魚人今成“護漁員”。新華社發

1 10年禁捕,保護長江母親河

長江,是中華鱘等魚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很多年前,每年洄游到長江上游進行產卵繁殖的野生中華鱘大概有2000多尾,但是到了2013年,這個數量就已經不到100尾了。”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李志遠説,多年來,由於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野生中華鱘的產卵規模正在大幅下降。前些年,長江水環境惡化、過度捕撈、河道採砂等問題,也導致青魚、草魚等魚類的產卵規模呈現下降趨勢。

李志遠介紹,雖然我國通過人工增殖放流、生態調度等方式,增加了中華鱘等種羣的數量,但人工技術畢竟只是輔助手段,中華鱘自然種羣是否會消失,取決於長江水生態、水環境的未來發展態勢。所以,從長遠來看,保護長江生物多樣性,最根本的還是要靠修復長江的生態環境。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圖為武漢漢口江灘。新華社發

保護長江母親河刻不容緩。

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關部門和沿江省市加強協調配合,積極推進長江流域禁捕,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自2020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

不僅如此,自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即“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將實行10年禁捕。

專家認為,長江流域禁捕是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保護長江母親河的重要舉措。通過實施精準退捕,強化安置保障,加強執法監管,推進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保護修復,有助於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此外,在“一盤棋”的基礎上,沿江省市也在積極採取多項措施,加快推進長江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

洞庭湖是長江“雙腎”之一,曾頻頻乾旱見底,生態功能退化嚴重。近年來,位於長江與洞庭湖交匯處的湖南嶽陽大力開展禁砂、治岸、退養、截污、淨水、轉型等行動,讓長江沿岸和洞庭湖濕地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恢復,野生植物和鳥類品種也在持續增加。2019年,洞庭湖越冬水鳥超過24.6萬隻,創近十年之最。

去年4月以來,安徽省大力推進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線分級管控措施,解決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江西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任務進展較慢,對此,江西開展實地核查,對項目實施進展緩慢、礦山治理效果差、財政資金使用不規範的縣(市、區)和項目進行重點督導……如今,一系列“斷腕”“布新”之舉正在給長江經濟帶帶來新氣象。

2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

長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經濟社會大系統,構成獨有的自然生態屏障。長江經濟帶集聚的人口和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均佔全國40%以上,進出口總額約佔全國40%,是我國經濟中心所在、活力所在。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禁捕巡航保護長江。新華社發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是不發展,而是要轉變發展理念、改變發展路徑,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位於長江“九曲迴腸”石首段的一家臨江化工企業,是當地的納税大户,也是排污大户,嚴重污染問題多年難以解決,周圍羣眾苦不堪言。2016年,環保部門對其開出2700多萬元的長江流域“史上最大環保罰單”,倒逼企業關閉污染嚴重、難以改造的生產線,投入約1億元引進行業最先進的治污裝置,不僅解決了多年的污染問題,而且實現了轉型升級。

近年來,長江沿江省市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出台一系列紮實有效的措施,推動綠色發展。比如,湖北宜昌陸續關、轉、搬多家化工企業,破解“化工圍江”之困;江西將非法碼頭整治成效納入市縣高質量發展績效考核……

“由於化工產業用水量大、運輸需求大,歷史上形成了沿江佈局的特點。”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程大林説,破解“化工圍江”、整治1千米以內化工園區和化工企業,對於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江蘇沿江8市都已經開展相關工作,目前摸排調查工作基本完成。

3協同聯動,走出一條新路子

浙江麗水遂昌縣茶樹坪村是一個海拔超過1000米的小山村,距離縣城有50多公里,靠良好的生態吸引了大量遊客。然而,長期以來,儘管當地生態環境優美,但由於沒有成熟的產業,村民們的收入很少。

近年來,茶樹坪村的村民們辦起了農家樂、種植生態稻米,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倍。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武漢長江大橋早高峯川流不息。新華社發

實現綠色發展,不僅要讓產業變“綠”,也要讓“綠”變產業。近年來,一些地方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安徽大學環境資源研究專家張輝建議,通過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全域旅遊、大健康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厚植綠色優勢,以提高“含綠量”來提高“含金量”,推動長江經濟帶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表示,更好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從戰略導向、制度安排、主體協同等方面入手,實現城市規劃、功能產業、要素配置、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和公共服務等多方面的協同,讓基礎設施連接起來、要素流動起來、生態保護聯動起來。

“當前,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對長江經濟帶發展帶來衝擊,但長江流域一些地方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持續興起。”成長春説,生態建設、綠色發展形成的生態產業和綠色產業,在長江流域有不少成功範例,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也將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新活力、帶來新機遇。

專家認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要堅定信心、咬定目標,苦幹實幹、久久為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生態屏障“護航”三峽本版圖片均為新華社發

本專刊學術指導:

董戰峯(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林震(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 

周宏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16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69 字。

轉載請註明: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