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污染源頭,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撐——解讀《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

  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題:摸清污染源頭,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撐——解讀《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

  新華社記者高敬

  10日,《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正式發佈。這是一次全面摸清生態環境底數的重大國情調查。

  普查取得哪些成果?反映出當前哪些環境污染問題?普查結果如何應用?國務院新聞辦10日舉行新聞發佈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對公報進行深入解讀。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取得哪些成果?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發佈會上介紹,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標準時點是2017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是2017年度。

  他説,此次普查摸清了全國各類污染源的基本情況,各類污染源的數量、結構和分佈狀況,掌握了各類污染源的排放情況。從全國水污染物排放情況看,化學需氧量2143.98萬噸,總氮304.14萬噸,氨氮96.34萬噸。從排放強度來看,海河、遼河、淮河流域單位水資源的污染物排放強度大。

  全國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為:氮氧化物1785.22萬噸,顆粒物1684.05萬噸,二氧化硫696.32萬噸。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和汾渭平原是我國大氣污染源單位面積排放強度較大的地區,也是國家確定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

  固體廢物排放中,山西、內蒙古、河北、山東、遼寧一般固體廢物產生量佔到全國的42.4%,山東、河北、山西、安徽和江蘇五省一般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量約佔到全國的40%。

  同時,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健全了重點污染源檔案和污染源信息數據庫,培養鍛鍊了一批具有環保鐵軍精神的業務骨幹,進一步提高了全民環境意識。

  普查反映出當前哪些環境污染問題?

  趙英民説,普查也反映出當前環境污染存在的問題。一是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這四項污染物的排放量都超過了千萬噸,而這四項污染物對當前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改善都至關重要。這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二是農業源、生活源對水污染物排放貢獻比較大,機動車對氮氧化物的排放貢獻大,工業、生活和機動車對揮發性有機物的貢獻大。這些污染源涉及的主體多,很多是無組織排放或者是面源排放,因此治理和監管的難度都比較大。

  三是農村和西部環保基礎設施相對全國或者相對東部地區仍然滯後,需要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

  四是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的排放強度大,這些流域區域的產業結構和佈局調整任務艱鉅。

  五是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這些問題為下一步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摸清了家底,指明瞭方向,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努力,攻堅克難,最後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他説。

  普查結果將如何應用?

  趙英民表示,普查成果當前已經廣泛應用於污染防治攻堅戰。他説,這次普查圍繞“污染源在哪裏,排什麼,如何排和排多少”四個關鍵問題,建立了重點污染源檔案和污染源信息數據庫。

  普查工作後期在依法保護好各類調查對象隱私的基礎上,及時歸納和總結普查成果,為加強污染源監管、重點地區監督幫扶、排污許可證核發、環境風險排查、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各項工作提供了基礎支撐,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撐。

  普查結果揭示了我國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特別是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流域、重點行業、重點污染物的最新最全面的情況。歸納總結得出的規律和趨勢性成果,將為國家“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基礎支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2 字。

轉載請註明: 摸清污染源頭,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撐——解讀《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