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微博發佈公告,對於將新冠感染者稱為“小羊人”“母羊”“抓羊”等網暴他人的3000餘個賬號予以處置。同日,抖音也發佈了打擊借新冠疫情不當玩梗、發表污名化言論的治理公告,重點整治對新冠感染者的稱呼不當玩梗、調侃等違規行為。
這段時間,多地的新冠感染者數量不斷增加,抗疫也進入了關鍵時期。然而,在社交媒體上卻有個別網民不尊重病患,濫用諧音梗,將新冠陽性感染者戲稱為“羊人”,甚至衍生出一系列相關詞彙,如:“羊家”,意為有陽性的住宅;“羊樓”,意為有陽性的樓棟;“老羊”,意為感染者為老人……
在社交媒體上使用“諧音梗”,一開始可能並非都是惡意的,有時候也無傷大雅,但不意味着沒有限度、沒有底線,不分場合、不合時宜地借他人性別、年齡、遭遇,甚至是疾病進行調侃,像把新冠感染者根據性別細化為“公羊”和“母羊”;當新冠感染者被送往方艙治療被粗暴地説成“抓羊”或“趕羊”……從個人上升到羣體,這是對於感染者戲謔,更是給他們貼上了污名化的標籤,這不是玩笑,而是冒犯,甚至是對於新冠感染者的網絡暴力。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由於對疾病的不瞭解和恐懼,產生對病患的歧視、排斥以及不平等對待,使得人們在對一些疾病的抗爭中遇到了層層阻礙,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延誤了患者治療。正如德國語言學家維克多·克萊普勒曾經説過:“言語有如微小劑量的砷,一段時間以後就會發生作用。”對新冠感染者的稱呼不當玩梗、調侃,將對於新冠感染者的康復產生不小的影響,並對於他們的心理造成陰影。
對於借新冠疫情玩梗、發表污名化言論,網絡平台首先要加強監管,對於諧音梗等網絡用語的審核機制應該更加靈活,提高人工智能識別的精確度。同時,網絡平台要凝聚正能量,對網絡用語要正本清源,淨化網絡語言環境,還網絡用語以清朗。
抗“疫”之戰,每個人都是同袍。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尊重、關心、關愛患者,為抗疫攻堅凝聚網絡正能量,才是應有之義。
方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