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在前的境界標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實現“走在前、開新局”,做好人才工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6月9日省委召開的人才座談會,圍繞加快新時代人才強省建設、更好發揮人才在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明確提出在打造新時代人才集聚高地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隊伍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載體平台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發展生態上走在前的目標要求。
近年來,山東大力實施“人才興魯”戰略,人才事業發展取得重要進展,特別是省、市、縣黨委全部設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黨員領導幹部聯繫服務專家機制,組建人才集團參與人才發展,黨管人才工作格局更加健全。
“山東創新人才工作思路,已形成了系統性人才發展配套政策,構建起完備的人才服務體系,這是實現‘走在前’的底氣和實力所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海洋監測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研究員王軍成説。
在打造新時代人才集聚高地上走在前、在打造一流人才隊伍上走在前,必須以高能級平台為承託。“省委以‘走在前’的境界標準,提出實施人才平台‘提能造峯’計劃,對實現‘強省’建設目標至關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山東省高層次人才發展促進會會長於金明説。
“目前山東醫學學科呈現山多峯少、大而不強的現象,打造具有山東特色的創新高地,對於優勢學科的創新平台應該集全省之力、整合資源重點支持。”於金明表示,省腫瘤醫院放療學科是國內一流的優勢學科,當前正在積極爭創國家臨牀醫學研究中心,有望實現我省該領域零的突破,並率先建成國際最頂級的全鏈條腫瘤放療技術體系,五年內實現“國際領先”。
高校人才密度最高,集聚規模最大,虹吸力量最強,是人才的第一培養地、聚集地、創新地。“在打造一流人才載體平台上走在前,必須加快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建設,建成一流高教平台,發揮好高等院校主陣地作用,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馮繼康説。
近年來,我省堅持以學科建設為根基,大力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啓動實施了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建設計劃,支持3所駐魯部屬高校爭創世界一流,在省屬高校重點建設15所高水平大學和51個高水平學科,高校綜合競爭力明顯提升,為引育高端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撐。
“加快建成一流高教平台,山東將突出重點,精準發力。”馮繼康説,我省將實施學科建設“811”工程,厚植8個國家一流學科競爭優勢,建強10個左右衝擊“雙一流”的潛力學科,培育10個左右後備力量學科,重點打造學科發展的“尖刀班”和“突擊隊”,持續實施“雙高”建設,加快形成學科門類齊全、多層次、多種類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體系和生態優化的學科建設體系,培養造就一批適應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平台集聚人才,人才成就平台。引進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碳中和應用研究中心等15家“中科系”院所落地濟南,集聚包含兩院院士和國家重大工程帶頭人在內的高層次科研人才1000餘人;舉全省之力推動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匯聚31位院士、共2200餘人的科研人才隊伍,圍繞海洋科技創新取得一批重要成果……這是山東堅持抓平台支撐,持續放大人才磁場效應,打造人才高地的生動實踐。
“我們正深入開展實驗室體系重塑攻堅行動,着力構建1家國家實驗室、30家左右全國重點實驗室、10家左右山東省實驗室、300家左右省重點實驗室的‘1313’實驗室體系。”省科技廳副廳長潘軍説,與此同時,依託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高等技術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重大平台載體,佈局一批大科學裝置,助力我省建設全國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企業是推動創新創造的主力軍,也是人才集聚的高地。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發揮企業人才引育主體作用,對我省打造具有山東特色的新時代人才集聚高地至關重要。作為工業大省,山東擁有全國最為齊全的工業門類,以及海爾、濰柴、浪潮等一大批引領全國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為人才施展才能提供了廣闊空間。
“秉承‘買設備不如買技術,買技術不如買人才’的理念,濰柴全方位引進、培養、用好人才,已集聚研發人才5000餘名、博士300餘名,其中省級、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近60人。”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陳文淼説。濰柴集團一直高度重視搭建高水平事業平台,始終保持研發高標準、大投入,先後建成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國字號”科研平台。
陳文淼希望,有關部門支持重點企業加快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高端平台,加快提升現有平台創新效能。“濰柴也將在全球加快佈局更多研發中心,加大新能源、電控、液壓、智能駕駛、新材料等領域的人才引進力度,吸引更多人才匯聚齊魯,服務強省建設。”他説。
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需要人才、呼喚人才,也必將成就人才。山東,正敞開懷抱迎接四海英才,共建人才集聚高地,共赴強省建設征程。
(大眾日報記者 劉兵 趙君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