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高速見證世界級城市羣崛起
珠三角“黃金通道”廣深高速,像一條項鍊串聯起廣州、東莞、深圳、香港四城,被稱為“中國最繁忙高速公路”。“東莞塞車,全球缺貨”,講的就是它的重要地位。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前往這條122.8公里長的交通大動脈探訪。
“廣深高速助推並見證了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羣崛起。”在位於東莞市虎門鎮的廣深高速管理中心,廣深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王偉拋出了一串令人驚歎的數字:“1994年試通車時,廣深高速日均車流量3.63萬車次,到2020年已達65萬車次;1994年深圳的GDP總量僅為567.15億元,2020年達27670.2億元,增長了約49倍,廣深高速功不可沒。”
輝煌奇蹟的緣起,就在距管理中心不遠的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陳列館。走進陳列館,香港商人張子彌在1978年7月創辦的太平手袋廠留下的數百件老物品,述説着珠三角推開外向型經濟大門之初的激情歲月。“手袋暢銷國外,訂單太火爆了!只要香港方面電話一到,哪怕三更半夜,我們也要立刻趕到工廠,確保按時交貨。”太平手袋廠第一批員工蘇秀儀回憶説。
“三來一補”企業蓬勃發展,粵港運輸不堪重負,廣深高速應運而生。這是國內第一條由粵港合作投資建設的高速公路,1997年7月1日建成通車。太平手袋廠陳列館館長黃良仁介紹,高速建成前,香港客商來太平手袋廠要花七八個小時;高速開通後,從廣州到深圳皇崗口岸只需1.5個小時,徹底改變了廣深之間“常堵塞、路程長、耗時多”的情況。此後多年間,富士康等大批製造業企業紛紛沿着廣深高速落子佈局。
記者走進廣深高速監控中心,只見大屏幕上閃現着全線各路段的實時畫面。“從這裏就能看到廣深沿線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廣深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寬厚指着深圳段的圖像告訴記者:“這裏原來全是農田,現在高樓林立,成了深圳科技創新最活躍的地方。”
記者在沿線走訪發現,今天廣深高速所連通的不僅是“世界工廠”,更是連接沿線創新資源的一條快速走廊。
在廣深高速的起點廣州市天河區,天河科技園(軟件園)內創新活力迸發。“它是智慧地鐵的‘大腦’,可同時智能管理300多萬台設備。”佳都科技集團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賈建平向記者展示了一款智慧地鐵新產品華佳Mos,“基於該產品打造的智慧車站,可極大提升車站安全保障水平和運營效率,預計每站每年節省100萬元。”
在廣深高速中段的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內,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大科學裝置及新型研發機構“聚木成林”,昔日孕育“三來一補”企業的“世界工廠”已嬗變為“創新工廠”。
“東莞是個神奇的地方。”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黃學傑指着展廳內功能各異的新材料告訴記者:“這種材料原本是北大的一個科研項目,在實驗室裏只需做出指甲蓋那麼大就足以發論文了。相關團隊到東莞後發現,很多5G設備廠家都需要這樣的成果,一家公司隨後把該成果變成產品。”
正是利用東莞雄厚的產業基礎,該實驗室正全力探索全鏈條創新模式,在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化轉移的“死亡谷”上架起“鐵索橋”。黃學傑帶領記者參觀該實驗室打造的“創新樣板工廠”並介紹:“一流成果在這裏能迅速實現小試、中試並找到用户,我們已從知名大學、科研院所引入25個優質項目團隊。如下一代鋰離子電池材料樣板工廠一天能做出500公斤材料,已吸引多家車企參與合作,預計3年後大家就能買到成本低30%且安全性更高的電動車了。”
在廣深高速末端的深圳,走進成立僅4年的坪山區,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座“未來之城”:天上,是今年即將通車的新型軌道交通“雲巴”,流線型的軌道從比亞迪總部向高鐵站延伸;地上,是深圳首條智能網聯汽車應用示範線路,讓新區人體驗乘坐自動駕駛巴士的樂趣……
“今天,‘東莞塞車,全球缺貨’那種大面積塞車早已不再,監控中心最快1分鐘就能發現路面異常,並及時排除。不過,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人流、物流迅速增長,廣深高速還在超負荷運行。當前,大灣區掀起新一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高潮,必將為廣深沿線經濟增長和美好出行提供更有力的‘引擎’。”唐寬厚説。(經濟日報記者 鄭楊 龐彩霞)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