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回到父母身邊,一定要把所有門窗都鎖好?
為什麼父母家人,總是不斷打破與我的邊界感?
從某個角度來看,一些子女的心智要比他們父母還要成熟。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意識到自己同外界是分離的,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許多小孩子已經開始要求自己的私人空間,父母好像也很支持的樣子。事實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絕大部分的父母都在肆無忌憚地打破孩子內心的界限感。從這一點來看,沒有長大的似乎是這些父母,因為他們誤以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心理學家認為,總是打破孩子的邊界感,長大後會在情感上疏遠他人。
什麼是邊界感?
所謂邊界感指的是心理上的一種感覺,是一種意識到自己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感覺。一個自信成熟的人,內心的邊界感也會把握得很好。作為剛剛出生的嬰兒,他們還無法意識到自己同外界的區別,所以不會產生邊界感。在嬰兒的認知中,自己同外界是一體的。在成長過程中,小孩逐漸意識到自己同外界的區別,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開始有了自尊。發展心理學理論認為,小孩在3-6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邊界感,內心也會有很強的自尊感。如果這個階段的父母,不能把孩子當成大人來尊重,而是肆無忌憚突破他們的邊界感,就會讓他們感到自卑。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如果孩子的安全感得不到滿足,就很難發展出其他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的需求。安全感與邊界感是息息相關的,邊界感被打破也同樣意味着失去了安全感。一個小孩正在專心擺弄他的玩具,可是父母強行把他拉到了餐桌上,這時候孩子的邊界感就被打破了。他意識到,自己不能主導自己的生活。他會越來越自卑,因為生活中沒有多少事情是由自己做主的。在他們生活的房間中,至少有兩扇門,哪怕只有一扇門,鑰匙也絕不會放在他們手上。
為什麼父母家人喜歡打破孩子的邊界感?
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有些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允許他們有自己的私人空間。這些父母認為自己對孩子有絕對的主宰權,可以任憑自己的喜好來對待孩子。他們還有自己的一套認知體系,認為孩子是從自己身上下來的,而且也在照顧孩子吃喝,所以孩子的所有想法、所有行為都不可以對自己隱瞞。在這樣的家庭成長的孩子,幾乎無法發展出能夠獨立生活的人格。他們就好像是透明的人一樣,自我邊界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打破。
以父母的生活節奏為主
有些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中多了一個人,他們仍然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他們不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因為孩子的任何想法都有可能會打破他們原本的生活節奏。在這種家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迎合、順從、服從父母的想法。父母從來不會像對待成年人那樣尊重孩子,所以孩子會有被冒犯的牴觸情緒,以至於產生叛逆心理。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是圍繞孩子展開的,事實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消除父母自身的緊張、不安而已。包括各種輔導班、各種才藝班,這一切都是為了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孩子從未被尊重過,所以毫無自我感,邊界感一再被打破。
將孩子的想法視為障礙
在你的生活中,如果你的想法能夠落實到行動上,那麼你會有很強的掌控感。但是如果你的每一個想法,都會有人反對你,那麼你對生活就會有一種失控感。這種感覺是很不舒服的,好像自己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一樣。作為父母,原本想要達成一致已經是很困難的事情了,如果再來徵求孩子的想法很顯然要亂成一鍋粥了。也正因為如此,許多父母將孩子的想法視為障礙。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父母喜歡替孩子做主,還十分得意地説是為了孩子好。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建立同他人的邊界感?
鎖好門窗
不要讓父母輕易來到你的房間,父母想要進你的房間要學會敲門,而且自己如果不方便可以隨時拒絕。要明確告訴父母:“我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間,否則我會緊張、害怕,我會沒有安全感”。要通過這種物理的方式營造邊界感,讓父母意識到你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人。一味地討好別人並不會贏得尊重,只有讓別人看到你的邊界感,他們才會尊重你。要積極地參與到家庭決策中來,告訴父母自己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有責任有義務分享家庭的喜悦和承擔家庭的壓力。
用愛和温暖來消除不安
父母不是聖人,他們內心也會有不安,也會像個小孩子一樣需要温暖。建立同家人的邊界感固然很重要,但是傳遞愛和温暖同樣重要。一個只懂得建立邊界感的人,會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父母一再打破你的邊界感,體現了他們內心的一種緊張和不安。只要你告訴他們自己長大了,可以照顧好自己,不需要他們太操勞,從而消除他們內心的緊張和不安。用這種方式,給自己營造一種合理的邊界感,父母就不會過分地掌控你了,也不會有任何理由來掌控你了。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自尊、自信來自於獨立的自我感覺,一個人的自我感覺來自於同他人的邊界感。學會在父母家人中間營造合理的邊界感,會讓自己更加成熟。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