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系列評論】
近年來,隨着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很多人都青睞天然食品、綠色食品,對工業化食品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與此同時,食品添加劑領域內總是有些負面信息,“這裏面有防腐劑,對人體有害”,“冰淇淋裏的食品添加劑太多了,根本不能吃”……我們經常能收到類似的“善意”提醒。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食品添加劑常常成為“背鍋俠”。
實際上,食品添加劑不是洪水猛獸,相反,它被譽為“現代食品工業的靈魂”。它的使用標準非常嚴格,只要是合法、適量使用,不僅無礙健康,還會讓食品保鮮、增進口感。當下,消費者能夠買到種類繁多的食品,這跟食品添加劑的科學應用分不開。比如,防腐劑可以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一些蛋白含量比較高的食品,必須添加防腐劑,否則非常容易腐敗變質。可以説,在適合的範圍內添加防腐劑,其實是在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那為什麼食品添加劑會被“妖魔化”呢?一是食品添加劑替非法添加物背了黑鍋。比如人們聞之色變的“三聚氰胺”,它實際上是一種化工原料,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劑,是禁止人為添加到食品中的。如果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則屬於非法摻假。
二是有些企業進行恐慌式營銷,胡亂標註“零添加”“無添加”等字樣,誤導消費者。實際上,法律不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本來就沒必要標識“無添加”;法律允許添加的情況下,強調“零添加”,會讓消費者誤認為食品添加劑有害。而且,在工業化生產時代,經過加工的預包裝食品幾乎找不到不含食品添加劑的,宣傳“零添加”多半是忽悠消費者。2020年7月,《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已規定,食品標識中不能使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類似字樣。
三是常有企業利慾薰心,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這也是公眾最擔心的。比如,胭脂紅雖然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但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明確規定,“速凍調理肉製品中不能添加胭脂紅”,有的不法商家卻為了降低成本,讓肉質看起來更新鮮而違規使用。此外,粉絲、油條等百姓常吃的食品,也經常出現明礬超量添加問題。日前,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有4批次不合格樣品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其中就包括油條、油餅、粉條等,都檢測出鋁的殘留量超標。
縱觀這些食品安全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的問題,而不是食品添加劑本身的問題。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找到了癥結,就要對症下藥。一方面需要加強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識到在食品中是可以適量合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
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強監管,嚴厲打擊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特別是要“處罰到人”,對違法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等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進行嚴厲處罰,對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危害食品安全的刑事案件依法從重判罰,從而規範和約束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也為被污名化的食品添加劑正名。(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武曉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