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多年以後,希望我的照片能把人們帶回到這一年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户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0年,他們繼續踐行着“我在現場”的新聞追求:無論是武漢的“紅區”,還是全球抗疫的最前線;無論是抗洪搶險的大堤上,還是“嫦娥飛天”的現場;無論是脱貧攻堅奔小康的小山村,還是......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户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
2020年,我像打了雞血一樣出沒在醫院病房、社區街道、防洪大堤、救援現場……
手握相機,步履不停,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儘可能多地記錄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多年之後,當人們回憶往事時,希望這些照片能夠幫助人們回到2020,回到武漢,回到這不平凡的一年……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多年以後
希望我的照片能把人們帶回到這一年
讓我留下
原本計劃與老婆孩子回家過年的,疫情的暴發讓我做出了個重要決定——在封城前一天將她們送走,只剩下我這個幹勁十足的“單身漢”留守武漢。如果説,以前的狀態,是在平衡工作和生活,那麼這次一個人留守,反倒,徹底放開了。
2020年1月,我開始參加各種疫情有關新聞發佈會並記錄封城、解封前後等特殊環境下的影像;完整記錄兩山醫院從開工建設、建成,到收治首批病人,再到首批患者治癒出院,最後到完成使命清艙關閉的影像全過程。
我幾乎每一天都在提醒自己:這些歷史性的瞬間過了之後可能再也拍不到了,每一天都不能錯過。
從疫情發生到現在我已按下了10萬多次快門。我認為只有盡力地去拍、去記錄,才不會後悔,不留遺憾。
生命之橋!生命之舟!
2月4日,建成後的火神山醫院開始收治首批病人。在拍攝完常規角度照片後,我嘗試改變下拍攝視角。當無人機升起的瞬間,和煦的陽光正好照射在這條長長的通道上。這一刻,我的心頭也似有暖流湧入:無比温暖且顫抖起來——通道的一頭是技術精湛的醫務工作者和設備齊全的醫院以及這兩者和諧完美的配合,另一頭則是等待救治的病患和無數人的期盼和希望。
這條長長的通道就像是一座橋,一座“生命之橋”!在如洪水猛獸般兇惡的病毒蔓延之時,這座橋把那些掙扎在新冠肺炎病痛中的人們帶向希望:生的希望與康復的希望!
2月17日晚,我和同事張書旗一起來到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採訪。
被改造成方艙醫院的武漢體育中心曾是去年軍運會的主會場,也是我這些年體育攝影報道的主戰場。
換好防護服,到達四樓看台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瞬間震撼:整個體育中心宛若一艘諾亞方舟!一格格、一間間,井然有序:患者在裏面休息治療,醫護人員不斷地穿梭忙碌其間,寧靜而繁忙。
夜已深,有的患者漸漸進入夢鄉,而在方艙裏,醫護人員依然在不斷默默忙碌着:他們在持續地與病魔抗爭——這種寧靜而堅強的力量,瀰漫在整個方艙之中,讓它真的成為了生命之舟。
9月底,得知休艙後的體育中心在10月4日將會舉行一場全國的籃球賽事,我當即改簽了國慶休假的機票,並在比賽當天趕到我的主戰場,通過五張拼版照片,同一角度同一構圖,再現對比。病牀與賽場,安靜與喧鬧,將全國抗疫的努力與成果完美呈現。
點擊鏈接,觀看報道“這組今昔對比圖,真的讓人很想哭!”
紅區突圍
ICU病房,又被稱作“紅區”,是此次抗疫中的核心區域,是醫護人員、患者與死神搏鬥的最前線,也是感染風險最高、最危險的區域。疫情期間,我前後15次來到協和醫院、人民醫院東院、肺科醫院等定點醫院的ICU重症病房,記錄下這場抗疫主戰場上最珍貴的影像。
印象比較深的是武漢肺科醫院的危重症ICU,肺科醫院在疫情期間作為重要的定點醫院,醫護人員一直在這裏超負荷工作。第一次去的時候,不知道那裏的緩衝通道很短,穿好防護服,推開門就看到一台ECMO(人工膜肺)以及正在搶救的病人:病房裏十幾台ECMO同時運轉,20多名醫護人員忙碌其間。我心裏毫無防備,看到眼前景象瞬間懵住了,十分害怕。沒多久,密閉防護服悶得我渾身是汗,護目鏡也已完全被呼出的霧氣糊住,眼前的視野也變得朦朧起來……
點擊鏈接,觀看報道“他們,再次投身危重症救治一線”
後面又去了幾次後就都熟絡了。有天早上,是我和同事楊志剛一同前去做個視頻採訪,進去之後就看到一位醫生佇立在緩衝通道的窗邊,走近了發現她在哭,一直在自責:“我已經盡力了,真的什麼方法都試了,但就是沒有作用,我覺得自己好沒用。”
特別能理解那種感受,在那種強度、那種密閉的環境下,與死神搶人,有時不得不面對逝去生命的無力感。那個畫面我至今都還記得。生死、希望,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那種感覺,那些瞬間如今依然歷歷在目。
我愛這些平凡而堅強的人
疫情的日子採訪遇到了很多人,這些平凡而又堅強的人,讓我温暖心動,我愛他們。
點擊鏈接,觀看報道“武漢:走近新生命的‘擺渡人’”
一個由5名老司機組成的車隊,24小時機動待命,專門在疫情期間接送缺乏交通工具的待產孕婦。我花了2天2夜和他們一起守候,一直跟拍到嬰兒出生。
抗疫形勢不斷向好,街上逐漸熱鬧起來,有出來放風透口氣的,也有很多是為了生活不得不從家裏出來的人。
在抗“疫”之下,很多平凡的人,依然在堅守。
工作之餘,我會前往不同的地方,儘可能多地去觀察這座城市,感受這裏非常態下的氛圍,記錄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和發生過的一切。
希望這些影像能夠讓人們回憶歷史,看到堅強,感受到在病魔肆虐之時,生命的堅韌,以及人們不屈的抗爭!
抗洪歲月
上半年剛忙完武漢疫情報道,正打算喘口氣,防汛報道卻又接踵而來……
在多雨的7月,我在荊楚大地來回奔走,黃梅山體滑坡、三峽大壩泄洪、武漢兩江防汛、恩施滑坡堰塞湖……
迎着風雨、蹚過淤泥,一心只想用手中的相機,去記錄眼前的險情、用影像去傳遞心中的那份感動。
點擊鏈接,觀看報道“生死營救!#湖北黃梅山體滑坡# 現場”
2020年7月8日凌晨4時許,湖北黃梅縣下起瓢潑大雨。約3萬立方米泥土裹挾着巨大的山石傾瀉而下,袁山村3組7棟民房被毀,9名尚在睡夢中的村民被埋。
在泥濘、狼藉的現場,一名滿身是泥的救援人員和他的搜救犬,佇立在一棟傾斜的樓前,搜救犬的黃色毛髮也被濕泥染黑,正遠遠望着救援現場,疲態盡顯。
我在他們身旁,不願多加打擾。此時,眼眶也有些濕潤,腦海裏又回想起在疫情期間,那些一樣無畏的醫護人員,他們穿着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奮戰在“紅區”,高負荷高強度的工作,從“死神”手裏搶人的各種場景、瞬間……
防汛採訪和“抗疫”採訪非常相似:充滿了未知,充滿了恐懼。因為不知道前方會發生什麼,只有盡力去克服,去調整以及做好合理的規劃,挺過去就一定會有收穫。
這一年的鏖戰,身心疲憊。但作為攝影記者,身處這段特殊時期的特殊地點,我的使命就是儘可能多地去見證去記錄,這樣才不會後悔,才對得起這份職業。
多年以後,當人們談起2020年,如果我鏡頭中那些奮不顧身、齊心協力、同舟共濟的温情畫面能夠自然而然地浮現在他們的腦海,就是我的莫大榮光。
監製/蘭紅光
策劃/費茂華
編輯/侯俊、崔博文、李夢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