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摳門”下的“偽節儉”教育,孩子長大後,自卑到骨子是常事
常言:成由節儉敗由奢。
勤儉節約一直是我們國家倡導的信條,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有意無意對孩子進行節儉教育,讓孩子學會節儉不鋪張浪費是一個好習慣,但是過多的節儉就成為了“偽節儉”,在孩子眼裏父母成了“摳門”。
父母“摳門”下的“偽節儉”教育,孩子的行為也會變得反常
朋友小敏是從家庭條件艱苦的環境下長大的,所以日常生活中總是很仔細,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東西一直用到補救措施都行不通了才罷休,廚房裏的抹布都用到破了許多洞才扔,飯菜也是來來回回熱好多次,其他朋友一直誇她會過日子。
可是後來有了孩子以後,她對於孩子也是這樣對待的,孩子的書包被打了好幾個補丁還在用,孩子用的傘也是舊的,當孩子看到別人拿着他們專屬圖案的傘,和小敏提出自己也想要一把的時候,立馬就被回絕了:“這傘好好的,你懂點事,省着點,壞了再説吧。”
有一次下雨天小敏去接孩子的時候,卻被老師約談了,原來是自己的孩子在課間的時候,趁着同桌上廁所,因為很喜歡他同桌的傘,就偷偷拿了出來玩,同桌回來看到後就一把搶過來了,她的兒子還想要奪回來,最後兩個人扭打了起來,最後老師才及時制止了。
其實她現在的經濟情況挺好,只是在那樣的環境下長大,就會刻在骨子裏的想要節省,這樣才會心裏舒坦,才會有安全感,也在無形中施加給孩子這種偽節儉,這讓孩子長大後,自卑到骨子裏也是理所應當的了。
偽節儉的孩子長大後,自卑到骨子是常事,甚至還會更惡劣
父母的過度節約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成為偽節儉式,這種模式下的孩子,慢慢會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看似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其實是孩子內心在壓抑着那個父母眼裏的“壞小孩”,這卻對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1)自卑到骨子裏
當孩子的需求因為父母的偽節儉被多次回絕,以及灌輸節省就是乖巧懂事的想法,孩子就會為了成為家長眼中那個懂事的小孩,即使面對讓自己心動的東西,也會裝出一副不喜歡不在乎的樣子,但是內心卻因為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而感到自卑。
在與朋友相處的時候,也會因為覺得和朋友之間有差距而自卑,不敢與其他人更親近,社交也會變得薄弱。甚至之後自己掙錢了,花錢的時候都可能心生愧疚,陷入一個死循環,讓孩子陷入自卑這片沼澤,讓自卑深深地刻在了骨子裏。
2)“工作記憶”被破壞
工作記憶是指暫時儲存信息,以便能夠立刻使用的能力。這種記憶對於一個人的語言、閲讀以及解決問題能力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孩子取得優勢的一個先決條件。
兒童發育研究者對於許多孩子做了觀察後發現,當孩子在這樣偽節儉的情況下成長,通過測試17歲時的工作記憶,他們能夠記得的條目更少,這就拉開了孩子之間的差距,而且這些孩子承受的腦壓力更大,使得他們大腦遭受損傷,這種損傷還屬於不可逆,這就讓情況更惡劣。
偽節儉是孩子的毒藥,節儉雖好,但是要把握正確的界限
父母要首先檢視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受上一輩人影響的行為,正視自己才能夠更好地發現自己有沒有又附加給孩子。
父母還要正視孩子的需求,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東西,面對孩子的需求父母不能盲目一口否決,孩子的正常要求還是要適當地得到滿足,否則就會壓抑孩子的內心,對於無法滿足的情況,要和孩子説明實際情況,用錯了方法就會給孩子造成陰影。
偽節儉是孩子的毒藥,節儉雖好,但是要把握好正確的界限也很重要,讓孩子正確節儉才是真節儉,否則就是對於孩子的精神壓迫,給孩子心理留下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