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自梳女最早的“不婚族”,終生不嫁,如今不到10人

相信很多人看過電影《自梳》後,才知道歷史上還有這麼一羣特立獨行的女性。
歷史上的自梳女最早的“不婚族”,終生不嫁,如今不到10人
古代女性普遍早婚早育,但鮮有人知的是,古代女性也有“不婚族”,她們就是自梳女。
封建社會女性地位低下,即使是大富大貴之家,婚配也得由着父母,婚後又要遵從三從四德。
普通的女性就更加悽慘了。大部分的情況是,農家女從小便不讀書,不認字,七八歲開始幫着家裏幹活,十多歲則嫁人。嫁人後也只是丈夫的附庸,沒什麼地位。
顯然,封建社會對女性是不公的,那她們有能力反抗嗎?
大多數時候是沒有的。首先,父母不可能養你一輩子,而當時的女性很少拋頭露面,也沒有特別適合女性謀生的職業。從經濟上來説,古代女性很難獲得真正的獨立。
《浙江通志》記載:“明萬曆時嘉善縣“紡織為紗,織之為布者,家户習為恆業……男婦或通宵不寐。”
歷史上的自梳女最早的“不婚族”,終生不嫁,如今不到10人
明萬曆年間,浙江一帶紡織業和蠶絲業興起,婦女自此有了獨立謀生的機會。很多女性不甘婚後的不平等生活,於是自發形成了一個“不婚族”的組織。
她們本是未嫁的黃花閨女,卻像已婚婦女一樣把頭髮自行盤起,表達自己終生不嫁的矢願。
據記載,過去廣州與珠江三角洲一帶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條長辮子掛在背後,出嫁時由母親束髻。
如果未婚女子一輩子都不想嫁人,就自行束髻,是為自梳女。這樣,也沒人會找她們説媒了。
歷史上的自梳女最早的“不婚族”,終生不嫁,如今不到10人
這是十分正式的,儀式會在姑婆屋(自梳女集聚地)中舉行。一旦成為自梳女,終生不得反悔,否則會遭受嚴厲的懲罰。
成為自梳女後,她們一般被稱為姑太或姑婆。
有人要問了,古代社會父母為尊,要是父母強逼其出嫁呢?姑娘們也有妙招,她們往往會採取“不落家”的辦法。
所謂“不落家”,就是有名義上的丈夫,但實則仍然是單身。
洞房花燭夜的時候,姐妹們會傳授給自梳女應付的辦法。而且自梳女會穿着特製的防衞衣服,甚至還會帶把剪刀,要是丈夫想硬來,屋外冒充成親戚的姐妹們也會一擁而上。
歷史上的自梳女最早的“不婚族”,終生不嫁,如今不到10人
在夫家住至三日後,自梳女便依照習俗回孃家,此去就基本不回來了。不過,要是夫家有什麼紅白喜事,“不落家”的自梳女還是得回來的。
自梳女平時可居住在母家,自食其力,有些人也會住在姑婆屋。她們生活上和精神上都相互扶持,親如一家人。
年老時,按照規矩,自梳女們是不能在母家去世的,必須移居姑婆屋,在那裏也會得到年輕自梳女的照料。而“不落家”的自梳女則大部分要去夫家待終。自梳女死後,會被稱為淨女。
發展到後來,女性選擇自梳的原因也多了起來。
有人擔心婚後生活不幸福,有人覺得結婚不自由,也有人就是單純喜歡和姐妹們一起生活。最奇葩的一種是,家中有弟弟妹妹要婚娶,而自己又沒有中意的對象時,就得自梳,否則弟弟妹妹就不能結婚。
歷史上的自梳女最早的“不婚族”,終生不嫁,如今不到10人
民國初年,珠江三角洲地區蠶絲業衰落,一些女性覺得南洋打工收入豐厚,便前往南洋。
她們大都無學識,從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女傭。女傭一個月休息兩天,兩天的時間也會用來聚會。她們很少接觸別人,相當一部分人沒有融入當地的生活,也沒有婚配。
年紀大了後,她們組團自梳,成為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
暮年後,有些人在外終老,但更多的自梳女選擇回國。
1948年,新加坡的400多位自梳女和均安當地的100多位自梳女藉助同鄉會在順德老家修建起了佔地兩畝的冰玉堂。一開始,很多自梳女會住在冰玉堂,也有很多人被冰玉堂吸引從國外返鄉。
但漸漸地,住在裏面的人越來越少了,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末,裏面便沒有常住的自梳女了。但附近的自梳女們還是會時常在冰玉堂相聚,這裏成為了一個會館,過年過節她們也會聚在一起舉辦活動和展覽自己的手工。
歷史上的自梳女最早的“不婚族”,終生不嫁,如今不到10人
後來,她們將一套鑰匙交給了當地政府,冰玉堂成為了“自梳女博物館”。週末的時候,很多遊客會前來參觀。
據統計,如今的自梳女已不到10人,年齡也大都在90歲以上了。
隨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已經沒有人選擇成為自梳女了。自梳女行將消失,不過從某種角度上來説,這也是一種進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5 字。

轉載請註明: 歷史上的自梳女最早的“不婚族”,終生不嫁,如今不到10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