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假日安排“最大公約數”
據文旅部消息,近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文旅部聯合印發《國民旅遊休閒發展綱要(2022—2030年)》,部署培育現代休閒觀念、保障旅遊休閒時間、優化旅遊休閒空間、豐富優質產品供給等10項重點任務及一系列具體舉措,其中“優化全國年節和法定節假日時間分佈格局”引發熱議。有網友表示“超級期待,坐等細則”,有網友建議“春節假期再長些”等,頗有“搶話筒”之勢。
從2000年確定春節、五一、國慶三個“黃金週”,到2007年增加清明和端午等傳統節日假期,再到後來取消五一“黃金週”、將春節放假起始時間由農曆正月初一調整為除夕、將五一假期延長至5天等,數十年間,我國法定節假日方案多次調整,每次方案出台,都是在徵集民意基礎上經過多方論證後的結果,其調整軌跡折射出放假安排要適應社會生活發展和公眾需求的原則。
經歷多輪調整,公眾對當下的年節和法定節假日安排總體是滿意的,諸如除夕當天放假、五一假期延長至5天等調整,得到很多人的點贊。與此同時,不同人羣對放假安排依然存有不同的期待,希望能有相應調整的呼聲不斷。比如,法定節假日多集中於上半年,下半年較少;“黃金週”出遊集中,擁擠、擁堵成了標配;為湊出長假、小長假而飽受挪假調休之苦,等等。
客觀而言,不同人羣對放假安排的訴求不盡相同。比如,家長們更期待能在暑期有更多休假機會,與孩子共度親子假日時光;離家在外的人希望能延長春節假期,讓過年與家人團圓的時間更充裕,諸如此類。如此現實語境下,優化全國年節和法定節假日時間分佈格局,必然面臨權衡多方不同需求的難題,甚至可以説,這注定是一件眾口難調的事。
類似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優化往往是一個動態調整過程。而每一次調整,也應該是一次收集民意的契機,是官方與民間的良性互動,是民生領域社會治理“雙向奔赴”的實踐。相信相關職能部門能充分重視公眾的多元訴求,給出令多數人滿意的年節和法定節假日時間分佈優化細則。
需要認識到,放假安排的調整不僅需要經歷徵集民意、專家論證等必要程序,還要綜合考慮相關調整對用人成本、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影響,具體實施後,還可能會牽涉相關法律法規的調整,教育、交通、文旅等職能部門也需要調整相關安排和預案,諸如此類的後續配套政策和措施都需要及時跟進。由此可見,放假安排的調整,對社會經濟發展與百姓生活的影響,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因而決策過程必須慎之又慎。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國內旅遊多次被按下“暫停鍵”,國人在為抗疫而抑制出遊需求的同時,也深感高質量的休閒旅遊之於提振經濟、提升國民幸福指數的價值與意義。期待相關優化細則能夠儘早提上議事日程,找到各方訴求和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更好地回應公眾期盼,同時也為放假安排的動態調整積累經驗,讓旅遊休閒這項民生工程更暖心,讓公眾度假更舒心。
(原題為《尋求假日安排“最大公約數”》 作者 韓韞超 來源 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