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來源:2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新華觀點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蕭海川、陳國峯
山東省淄博市近日提出,在今年9月底前,當地各級機關和公共服務機構保留的全部證明事項無需羣眾提交,要基本建成“無證明城市”。為此,淄博市還出台了專項實施方案,制定了明確的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
打造“無證明城市”,回應了羣眾期盼。曾幾何時,一紙薄薄的證明頻頻為羣眾辦事添堵,更成為拉低行政效率的一大堵點。無論是論證“我媽是我媽”的奇葩證明,還是跑審批一個部門要一份材料的重複證明,在一些地方,本應發揮確認、備案功能的證明,已異化為責任甩鍋、任性用權的標本。
民生的痛點,就是社會進步的堵點;效率的堵點,就是高質量發展的難點。不只是淄博一地,僅在山東一省,2019年以來就有濟南、濟寧、日照、濱州等地,紛紛提出打造“無證明城市”。放眼全國,高水平建設服務型政府,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智能化、便利化,打造手續最簡、環節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辦事流程,也已成為諸多省市的改革重點。
需要強調的是,打造“無證明城市”,並不是要消滅證明,而是要讓人民羣眾從繁瑣複雜的紙質材料中解放出來,將基層辦事人員從繁文縟節的文案工作中擺脱出來。當時代來到21世紀的第三個10年,指紋識別、刷臉支付、健康碼通行等已深入生活方方面面,行政審批還要一個部門一個部門的跑、一個公章一個公章的蓋,這顯然已與時代脱節太遠。
技術的進步,足以讓隨需流動的數據代替舟車勞頓的奔忙。然而,奇葩證明、重複證明、循環證明之所以頑固,源於背後的職能部門或公共服務單位缺乏進行流程再造、數據分享的勇氣與擔當。有一些單位,自身積攢了大量社會數據信息,卻因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排斥或迴避進行數據橫向共享,成為羣眾吐槽的“數據煙囱”“數據孤島”。
當然,推進“無證明城市”,也要防止從一個極端倒向另一個極端。“無證明”不是“無責任”,如果將為民、便民、利民的改革舉措,當成“溜肩膀、卸挑子、耍心眼”的藉口,那就蜕變為披上數字化外衣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無證明城市”也不是靠政令變出來的。在數字化時代,行政職能部門提高自身施政能力、公共服務部門提高自身服務水平,都要在實踐中尋找方向、在實踐中接受檢驗。替百姓管好數據、為社會用好數據,那些匪夷所思的奇葩證明才能真正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