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胡同整改後,裏面的上千姑娘去哪了?嫁出去一半,小部分參軍
文/思源
八大胡同整改後,裏面的上千姑娘去哪了?嫁出去一半,小部分參軍
北京的衚衕是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如今雖然當地寸土寸金,但仍有不少衚衕被保留了下來。在乾隆時期,北京名噪一時的八大胡同初具規模,自此後京城幾百年興衰這些衚衕反倒是越來越紅火,尤其是清末及民國時期。
有些網友可能不太瞭解,其實這八大胡同是個代名詞,它在廣泛意義上不僅僅指百順、胭脂等八個衚衕。在上百年前,八大胡同在人們心中專門代指花街柳巷、是妓女和嫖客們的聚集地。不過在革命勝利後,主席立刻指示要摘掉這些社會的毒瘤。於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期的一天,三百多輛軍車駛入八大胡同,在兩千多名戰士的協助下這裏的一千三百多名妓女迎來了解放,但這個特殊的羣體該何去何從呢?
這個問題其實政府一開始就已經想到了,在清除行動開始前,相關部門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動用了大量的人力才將北平的妓院摸排清楚。查封之前國家已經做好了準備,一定要對這些人負責到底。
在調查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個殘忍的事實,這一千多名妓女中染病率竟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其中不乏一些只有十三四歲的孩子。為了讓這些人能健健康康地走出這個黑色地帶,國家不惜重金從國外進口了藥品、免費提供治療。事實證明治療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八九成的患者都恢復了健康,即便有些沒有徹底根除也不會再傳染,也就是説她們至少在生理上能安心地踏進正常的生活軌道。
為了給這些人治病,國家已經花了一個多億,六七十年前的一個億可以想象是什麼分量。但是國家並沒有就此放手不管,他們要將這些人負責到底、將其徹底改造成新時代的正常婦女。對於這些弱勢羣體,第一個安置辦法就是給她們牽紅線、找配偶,一旦結了婚、生活穩定了就肯定沒有重操舊業的可能,但這恰恰也是最難的環節。
經過努力,這一千多人中有五六百如願嫁了出去,雖然她們的選擇大多是社會底層的工人、小販,但好歹過得是個正經日子、不必再遭人歧視。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些人主動要求去農村結婚生活,從心理上來説,可能農村還是相對封閉,她們的過去也不會被太多人知曉,其實最重要的是農村人大部分都很踏實,這與之恰好互補。
有些不願意結婚的、或者是找不到合適配偶的,國家也鼓勵她們自己謀生。當然了,所謂的謀生肯定不是讓她們重新幹起老本行,政府出資為她們購置機器辦起了棉織廠。對於有家人的、還能聯繫的,國家也鼓勵她們重新回到家裏。其中還有十幾個老年人,這些人既不可能再找配偶,也沒了家人聯繫,所以就只能送到安老機構。
這些工作做完其實已經安頓了絕大部分,不過還有一些人有其它出路。眾所周知妓女中不乏能歌善舞、吹拉彈唱的,因此那些樣貌出眾又精通曲藝的可以參軍,到文藝團從事演出工作,也有些去了醫療機構服務大眾。當然,也有些曾經紅極一時的“頭牌”羞於露面而選擇隱姓埋名。
清除花街柳巷的行動就像是她們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不管這些人做出了怎樣的選擇,相信她們的後半生一定是充滿陽光的,這也多虧了國家的大力支持才能讓這個羣體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