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亞雄人物簡介:
武漢綜合交通研究院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從業20年來,他始終立足交通建設行業,逐漸從一名普通設計人員成長為武漢交通領域的技術領軍人才,為推動武漢地區交通工程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目前,我們策劃的武漢城市圈大通道已經開工建設。”作為武漢交通飛速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武漢綜合交通研究院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童亞雄的話語中帶着抑制不住的興奮。他參與規劃的武漢四環線已在2021年1月成功閉環。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户端4月5日訊 尋找武漢“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動啓動以來,全市積極推選,童亞雄成為候選人之一。3月31日,長江日報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電話中與施工方進行項目對接。他向記者講述了武漢幾個大通道規劃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特意把“機場二通道”設計在府河邊
“現在這個季節,我們從機場出來進入武漢市區,車在路上走,府河美景盡在眼簾,美不勝收。”童亞雄從2006年起參與武漢市機場二通道的規劃設計,這也是他獨立負責的第一個項目。如今每次重走這條路,他都百感交集。他説,當初把機場二通道修在府河邊,既避免了高速路對城市的分割,也體現出了武漢的湖濱特色。
童亞雄畢業於長沙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這個專業被戲稱為“又土又木”,跟着工地跑,女朋友難找。童亞雄説,常年跟着項目走,奔波在外確實辛苦。2008年孩子出生時,他正在機場二通道的項目上沒日沒夜奮戰,小生命降臨的當天趕回,第三天又奔赴工地。
“那時我們院規模還不大,人手緊張,童工和我們一起整天‘泡’在工地上。”武漢綜合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分院總工李雄回憶,“武漢的七八月份氣温很高,我們要鑽進密不透風的蘆葦叢操作測量儀,那滋味酸爽極了,還有同事差點中暑。”
作為一名技術幹部,童亞雄對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保持着高昂的熱情。他與團隊一起將鋼疊合梁技術運用在上跨機場二通道的橋樑上,相比鋼箱梁方案,避免了現場複雜焊接工作量,顯著縮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遠期維護費用,大大節省了投資。
四環線是“搭橋手術難度較大的一台”
童亞雄説,如果把參與城市規劃設計的工程師比作神經外科醫生,148公里的武漢市四環線建設則是“搭橋手術難度較大的一台”。
四環線是在三環線和繞城高速之間加密一條環線,選址沿線涉及多個建成區,受許多因素影響,對規劃設計的要求很高。童亞雄説,他當時主要參與南四環的設計,這段周邊路網複雜,地下天然氣、排水、電力、電信管線眾多,沿線有樞紐互通,還經過湖泊,線路設計考慮過很多方案。
“我們在工作當中最難的就是跟各類規劃協調的問題。”童亞雄説,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不少人“希望有高速公路,但不希望高速公路修在我家門口”,因為覺得高速公路分割了城市,帶來了噪音等各方面負面影響。如何在滿足城市道路交通需求的基礎上,儘量減輕對居民出行生活的影響?童亞雄和他的團隊通常會給出多種方案,並反覆分析、比選,找出當時條件下最好的解決方案。
武漢市四環線已於2021年1月成功閉環,東邊有約30公里與武漢繞城高速併線的設計就是多番考量後的結果。因為這一塊要跨越光谷地區,如果在繞城高速與三環線之間再建一個環線,就會把光谷地區分割開來,光谷地區高校、居民區和產業園區眾多,不利於區域發展並且遷改量巨大。
開始為武漢城市圈大通道“出謀劃策”
如今,童亞雄又開始為武漢城市圈大通道“出謀劃策”。他認為,這幾年武漢的交通發展得不錯,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城區和外圍的銜接。武漢城市圈大通道將有效支撐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加快武漢都市發展區建設,支撐和引導武漢城市空間擴展、產業轉移和人口遷移,推動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
走在自己參與設計的道路上,體驗“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暢快,也反思項目是否留下了遺憾,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改進,是童亞雄最喜歡做的事。幫助城市交通更好地發展,讓市民出行更便捷,是童亞雄持之以恆的追求。
20年來,他從一名普通的設計人員成長為項目負責人,又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幹,始終紮根交通建設行業,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我趕上了武漢發展的好時機,參與了十多個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及勘察設計,見證了武漢交通的發展。”
(長江日報記者郭麗霞 通訊員陳凱 攝影:記者彭年)
【編輯:丁翾】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