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漲價潮來襲,新能源車為何越來越貴?
2022年,無論是對於汽車行業抑或是消費者而言,都是極其不友好的一年。
對於燃油車車主而言,今年以來最害怕聽到的消息無疑是:“國內油價將於X月X日開啓新一輪的調價窗口。”
而購車消費者最熟悉的是這句話——“受全球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XX品牌將對XX車型補貼後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
7月31日,零跑汽車宣佈從8月1日起將對T03全系車型補貼後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除2022款T03特別版外,其餘5款車型價格漲幅為5600元-6600元。8月1日,smart中國宣佈,全新smart精靈#1價格調整,Premium配置車型將上調人民幣5800元。
不難預見,新能源車新一輪漲價潮即將到來。
新能源車企,都是打工人
今年以來,中國新能源車企至少已經歷了兩次“漲價”,第一次來自新能源補貼退坡帶來的成本壓力,第二次則來自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
國補退坡之後,國內新能源車企紛紛在3月開啓了一輪漲價潮。以特斯拉、蔚來、小鵬和威馬為首的新勢力品牌拉開了漲價潮的帷幕,漲價幅度在數千元到3萬元不等。而像比亞迪、廣汽埃安和上汽通用五菱等傳統車企也逃脱不了補貼退坡的影響,漲價幅度在數千元不等。
其實翻看燃油車的發展史,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燃油車產品漲價還是小概率事件。它們可以通過縮減終端優惠,或者直接由車企內部消化,但選擇官方漲價的並不常見。到了新能源車產品上,為何就頻繁漲價了?電池成本佔比過大是主要原因。
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演講中説道:“廣汽有一半的裝機量和寧德配套,而動力電池成本已經佔到了汽車成本的40%至60%,我現在是給寧德時代打工。”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回應稱:“上游原材料的炒作帶來了產業鏈短期的困擾。”
矛頭最終還是指向了電池原材料漲價,利潤往哪兒走,車企和動力電池廠商的話語權大不大,大家也是可以想象的。
賣方市場,短期勢頭難擋
事實上,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電池廠商,不應該完全承擔這個“鍋”。某種程度上,它們也在為上游打工。
據公開數據顯示,寧德時代2022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486.78億元,同比增長153.9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4.9億元,同比下降23.62%。營收上漲,利潤卻下降了,毛利率減少是主要原因。
反觀全球最大的鋰電池材料供應商的杉杉股份,2022年上半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為16億元-17億元。似乎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上,主機廠和動力電池廠商掙得都不多,漲價的錢全往原材料供應商口袋裏去了。
比如今年碳酸鋰價格一度飆升至51.5萬元/噸,一年多的時間漲幅超10倍,對行業的健康發展極其不利。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曾表示:“鋰礦從全球範圍看供給是夠的,漲價很大一部分有炒作成分。”
能不能打擊炒作行為?顯然是有着不少的難度。我國雖然是新能源車大國,但鋰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高達85%。況且,如今的新能源車市場早已是賣方市場,新車供不應求,待交付訂單最高達數十萬輛。
以目前需求大於供給的市場環境來看,電池原材料價格短期內是難以下降的,這也進一步導致漲價潮的頻繁上演。
頭部隊伍領漲,帶來連鎖效應?
今年上半年以來,受全球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已經有數十幾家新能源車企對旗下新能源車價格進行上調。始作俑者非特斯拉莫屬,作為新能源車市場佼佼者的它,輕輕鬆鬆就能引起一波新的漲價潮。
6月中旬,特斯拉年內第四次漲價來襲,旗下產品售價迎來了不同程度的調整。其中,Model Y長續航版售價,更是從37.59萬元上漲到了39.49萬元,直逼40萬元區間。基於國內大部分廠商剛完成上一輪漲價不久,短期內應該不會跟進,但未來是充滿不確定性。
即使是供應鏈體系成熟的傳統車企也不例外,以成本壓得很緊的微/小型電動車為例,部分車企的熱銷車型甚至一度停止接單。不漲價,可能會導致熱銷產品的斷供,吃虧的是整車廠自己。
所幸的是,新能源汽車購置税免徵政策將會繼續進行。否則,在補貼退坡、產品價格上調以及購置税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消費者的新能源車擁車成本會變得越來越高,大大降低了車市的消費熱情。
鍾述
原材料價格成本壓力下,車企們也在積極想辦法將命運緊握在自己的手中,比如被逼着親自入局造電池和原材料。馬斯克曾公開呼籲加大對鋰礦開採的投資,恨不得親自下場挖礦。曾慶洪曾説過:“我們自己買礦、佈局產業鏈,為顧客賣便宜點兒的車。”
總的來説,新能源車漲價之路短期內遠沒有走到盡頭。動力電池成本佔大頭的新能源車,為保持一定的毛利率,價格更容易隨着成本波動而波動,這是和燃油車產品區別較大的地方。對於待購車人羣來説,還是早買早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