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黃河鄭州花園口附近,應急救援隊員正在岸邊巡查水情。河南日報記者 聶冬晗 攝
搶險隊員正在製作鉛絲籠。秦素娟 攝
□河南日報記者 劉曉陽 通訊員秦 素娟
近期,受華西秋雨持續影響,黃河1號、2號洪水併發,黃河中下游河道長時間大流量行洪,控導工程面臨考驗,灘區防守壓力增大。
面對黃河秋汛的嚴峻形勢,河南黃河河務部門聯合地方各防指成員單位,築牢黃河安瀾的銅牆鐵壁。在對711公里長堤的堅守中,一些故事令人動容。
一陣嘹亮的號子聲
9月29日下午,在黃河原陽河段三官廟控導工程壩頭上,傳來一陣陣整齊嘹亮的號子聲。放眼望去,4名搶險隊員身穿救生衣,正奮力拉扯着一張鉛絲籠網片,有節奏地摔打着。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黃河中下游普遍漲水,長時間遭受水流沖刷,該控導工程上跨角、壩前頭、迎水面接連受損。
“控導工程外圍是石頭,內部是黏土壩胎。一旦外圍石頭脱落,洪水直接沖刷胎體,一個壩很快就完了。”原陽河務局副局長張永建説,報告上級主管機關後,他們迅速對受損部位展開拋石加固。
“一張小網片長4米、寬3米,做成鉛絲籠可裝0.5立方米的石頭。現在壩前水流很急,把網片連成一體後,可以增加鉛絲籠體積,提高抗衝能力。”搶險隊員趙輝介紹。
“上石!”隨着搶險隊隊長陳彥來一聲招呼,裝載機應聲啓動,轟隆隆鳴叫着,剷起幾鬥備防石傾倒在網片上。
蓋上網片、上下連接、再加固……很快,一個由4張網片包裹起來的大鉛絲籠製作完成。
一本“防汛日誌”
根據10月3日天氣預報,未來7天焦作將迎來新一輪連續降雨。作為焦作黃河河務局施工單位,焦作黃河華龍公司組建突擊隊對老田庵險工進行緊急加固,全力以赴投入到裝拋鉛絲籠、柳石枕製作、裝填噸包中。
一本“防汛日誌”中這樣記載:10月1日16時,在老田庵險工裝拋鉛絲籠,加固險工。10月2日17時,人工調動30kW發電機;17時48分,配合指揮安排機械拋石,根石加固;18時40分,裝拋鉛絲籠;19時10分,人工配合機械裝填鉛絲籠,加固根石台;23時11分,參與制作柳石枕。10月3日進入日常巡壩查險、觀測水情;9時45分,配合機械裝填噸包;16時13分,繼續裝拋鉛絲籠……
時間精確到分,不分晝夜施工,透過這本“防汛日誌”,記者既看到了防汛一線工作人員的狀態,又體味到他們聞“汛”必戰的感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