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山深處的一個獼猴桃,或者一株辣椒等農產品,與如日中天的大數據等最新科技,是不是天然地隔着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其實,長期因沒有多少“技術含量”而只能“靠天吃飯”的貴州農產品,正在搭乘大數據的翅膀,越山渡河地銷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如今,曾經老土的農產品正越來越具有科技感。土地還是那片土地,人也還是那些人,但鄉村正在因此而振興,老百姓也因此而過上好日子。
貴州安健果業的獼猴桃園區已經掛果
一台氣象站,農業生產不再後知後覺
從貴州省會貴陽出發,大約40分鐘的車程,便可達到修文縣久長鎮孟衝村。在這裏,獼猴桃園主陳泰安站在半山腰的平台上,手指自己的800畝獼猴桃,滿心滿意都充滿着期待。
“這是長勢最好的一年,如果一切正常,那將迎來一次大豐收。”
隨着他的手指望去,一架接一架的獼猴桃隨着山勢層層鋪開,滿眼盡是綠意和生機。而長着小絨毛,看起來珊珊可愛的獼猴桃,正一簇簇地掛在藤蔓間和綠蔭裏。
數據監控展示
2013年,陳泰安在當地政府的號召、扶持和引導下,因“感覺形勢一片大好”,便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獼猴桃的種植中來。按照理想狀態,他的果園將實現100萬斤的產量,但為了保證質量,他今年打算控制在50萬斤左右。
“你們前幾天沒來看喲,園子裏請了100多人幹活,每天付出的工資都是好幾萬。”陳泰安説。
稍稍留意,你會發現獼猴桃園裏有一根類似於公路旁那種360度旋轉的攝像頭一樣的杆子。原來,這是一台小型氣象監測站,不僅能採集附近空氣中的温度、濕度、光照、降水量等數據,還能採集土壤中的濕度、温度、酸鹼度等數據。
數據監控展示
在後台的顯示屏上,只要通過這些數據,便能實時瞭解獼猴桃的生長情況,如是否需要澆水、成熟度如何等,並適時調整,從而保證獼猴桃處於最佳的生長狀態。
甚至,500萬高清360°監控攝像頭,還可以觀察葉片生長狀況和果園的病蟲害情況。未來,甚至有望建立病蟲害發生的預報預測和災害性天氣的預警系統以指導種植生產。
大數據應用下的貴州農業騰飛
這,其實是大數據助力貴州農村產業發展的典型之一。在修文縣,每個標準獼猴桃園區都設有這樣的物聯網小型氣象站,可以實時監控果園信息,瞭解果園現狀,結合物聯網設備,判斷果園狀況並作出針對性的農事活動計劃。
“有了大數據,農業產業就不再後知後覺和被動應對了,而是可以提前觀察和預防,從而保證最佳狀態。”陳泰安説。
大數據應用下的貴州農業騰飛
一個二維碼,獼猴桃原來是這樣“長”成的
如果你踏進修文縣的獼猴桃科技園,那對貴州大數據助力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和美好前景,便會有直觀而驚人的感受。
通過約十米的巨大顯示屏,便清楚地看到獼猴桃從種植、分揀、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相關數據,對行業有全面、準確又深入的瞭解。
“正是針對獼猴桃在種植管理、採收分選、冷鏈貯藏、市場營銷以及品牌打造等方面存在的痛點,我們創新建立了修文獼猴桃大數據物聯網可追溯平台。”談起平台建立的原因,工作人員伊金如是説。
他表示,該平台通過數據採集、數據處理和數據分析三大功能,在生產管理前端監測種植過程,科學指導種植管理;在分選貯藏中端實現智慧分選、智能冷藏,有效把控產品品質;在銷售後端有效把握市場脈象,精準指導產品銷售。
這些聽起來看起平常,但背後,都是一次次慘痛的教訓。伊金説,以前由於標準化不足,曾經有果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獼猴桃運到沿海城市,但價格卻低得不行;或者,有人看到某個地方銷售好,把產品運過去後,卻由於品相等差異,導致無法賣出預期的價格。
而今呢,只要通過一個二維碼,修文獼猴桃“7不夠”品牌獼猴桃,便實現了獼猴桃質量可追溯功能。生產、採選、貯藏、銷售、品牌等各個環節形成完整的數據鏈,實現農產品種植過程透明,加工倉儲數據清晰,銷售數據反饋應用到種植,以大數據分析系統為支撐實現了大數據與獼猴桃產業深度融合。
貴州安健果業的獼猴桃園區
對修文農投來説,大數據與農業產業的應用,可不僅僅是一季果蔬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過程,而是一個果園的終身數據。按照計劃,每個果園都有終身唯一的二維碼,只要一掃,果園基本信息、環境監測、生產銷售概況、地理位置、VR實景、檢測報告等都一目瞭然,相當於有了一張身份證。這樣,無論是果農、監管部門、科技人員還是消費者,都可掌握自己想要的信息,並藉助大數據分析,做出最優的決定。
相關統計顯示,經過前期運營及預測,通過大數據功能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和自然災害產生的損失,精準指導農户使用農業投入品,產品準確投放市場和質量追溯保證,修文每畝節本增效約2000元左右,全縣18萬畝獼猴桃可實際增加產值約3.6億元。
伊金告訴記者,修文農產品追溯及環境監控物聯網大數據雲平台建設項目,已被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評為大數據與產業深度融合優秀示範項目,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農業大數據項目,並享有2017 年十大大數據融合典型案例、大數據應用優秀場景 top100 等榮譽。
“目前,我們已完成了 485 家果園的全履歷和可追溯,覆蓋全縣十鄉鎮 6.2 萬畝獼猴桃種植,並逐步延展到蔬菜、食用菌。”伊金説。
一組大數據,助推貴州農業產業騰飛
在貴州,獼猴桃產業的異軍突起,其實僅僅大數據助力農業產業發展的典型之一。
如果把眼光放到整個貴陽市,那我們會看到,開陽縣的許多茶葉示範基地內,小型氣象站正通過傳感器實時收集着温度、濕度、酸鹼度等信息,並通過計算和分析為茶園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在清鎮市,以區塊鏈技術為主體打造的鄉村振興示範點“鳳山數屋”,傳感器、5G以及區塊鏈等技術同樣實時採集相關數據,最終形成能夠反映農業生產環境的數據支撐……
如果把目光放到整個貴州,那對大數據助力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會有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瞭解——
遵義市的辣椒温室育苗大棚和辣椒露天栽培基地,通過安裝物聯網傳感器、水肥一體化設施智能管控、氣象監測站、蟲情預測儀、殺蟲頻振燈、作物監測球機等先進設備,便可進行辣椒育苗、栽培管理、銷售追溯的大數據採集、彙總分類、分析應用,並集成辣椒大數據展示中心、辣椒數字化生產管理平台、辣椒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以及辣椒行業門户綜合應用。
在畢節市納雍縣土雞示範點、六盤水市的水城縣食用菌示範點等,類似的智慧農業項目也正應用。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的農業產銷智慧對接實施方案顯示,2020年將在全省創建6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並打造貴州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台、貴州省畜牧獸醫大數據平台、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產銷對接體驗店及農業物聯網等,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農田實景、農業氣象、土壤墒情、農作物生長、病蟲害、畜牧養殖、投入品等實時採集,形成農業生產全過程數字化,實現自動化生產、智能化管理、科學化決策,從而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大數據助力農業產業,振興了鄉村,受益的是老百姓。在修文縣扎佐鎮孟衝村,原來的泥巴路變成了嶄新的瀝青路,原來的老土屋也變成了嶄新的小洋樓,吃水不用肩擔了,夜裏也有了路燈。
74歲的村民雷興權,把20畝土地流轉給獼猴桃基地,每年收入就有1萬多元。此外,他還在農忙時參加基地的除草、修枝、授花粉等工作,一天收入也有100多元。日子過好了,家裏不僅建了大房子,各種電器也一應俱全。
“以前種地,每年收入就三四千元,除了肥料和人工費等,基本沒賺到啥。現在發展產業,老百姓的日子都好過了。”採訪中,老人家樂呵呵地説。
記者 趙毫 邱凌峯
編輯 申凌
審校 楊天雪
簽發 趙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