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為證!時間為證!
2020年3月,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會寧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會寧,從此徹底撕掉絕對貧困的標籤,多少代會寧人的希冀與夢想,終於得以實現。
篳路藍縷,征途漫漫。
這是一次充滿艱辛的化蛹成蝶;這是一篇飽含夢想的錚錚誓言;這是一段決戰決勝的從頭跨越。
會寧,曾經“苦瘠甲天下”,在這片厚重的黃土地上,貧窮、落後是人們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沉重記憶。
會師兒女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在攻城拔寨的脱貧攻堅之戰中,會寧人民發揚自強不息、敢於勝利的紅軍會師精神,對症下藥找良方,精準施策拔窮根。如今,這裏項目建設如雨後春筍,產業發展遍地開花,羣眾收入連年倍增,城市建設方興未艾,鄉村振興指日可待。
鞏固提升,破解時代新課題
脱貧攻堅是“百年目標、全黨使命、中國承諾”。
2019,是會寧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全縣完成7585户34098人貧困人口的脱貧退出任務,實現69個貧困村脱貧退出任務,至此,真正摘掉了扣在祖祖輩輩頭上的深度貧困帽子,這是會寧最值得驕人的成績。
脱貧攻堅“入之愈深,其進愈難”,隨着會寧脱貧攻堅的縱深推進,決勝深度貧困的難度越來越大,全縣剩餘未脱貧的3個深度貧困村,生存環境惡劣、生產基礎落後,脱貧難度更大、成本更高、返貧率也高,是真正“最難啃的硬骨頭”。
如何繼續保持滾石上山的勇氣和鬥志奮勇爭先,如何啃下最後深度貧困的硬骨頭,如何打通通往深度貧困最後一公里的道路,成為擺在全體會師兒女面前一道新的歷史課題。
做好脱貧“後半篇文章”,才能實現脱真貧真脱貧。
眼下,會寧縣正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 “四不摘”要求,堅持目標不變、靶心不散、頻道不換,不斷鞏固提升脱貧成效,實現已脱貧人口的穩定脱貧。
從中川油菜花海田裏眺望,在大溝深處杏花村中游逛,到頭寨果園行間體驗豐收的喜悦。這幾年,會寧縣把脱貧攻堅作為重頭戲抓好抓實,不斷打好主動仗,唱好主旋律。圍繞產業富民先行,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讓百姓的錢包鼓起來。圍繞政策扶持引領,讓羣眾增收的腰桿硬起來,圍繞項目支撐帶動,讓人民增收的路徑暢起來。
政策牽引,打通發展主動脈
“聚焦深度貧困”,以政策牽引為主線,持續增強脱貧攻堅“一號工程”意識,這是打好打贏深度貧困戰的基礎和前提。
脱貧攻堅越到最後,越是深度貧困的堡壘,越要牢固樹立全縣上下“一盤棋”的思想,越要牢記職責使命,對照目標任務,正視存在問題,以不停頓、不大意、不放鬆的姿態保持戰勝深度貧困的自信和擔當。
日前,會寧縣召開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百日會戰動員大會,這是會寧縣舉全縣之力、全面吹響向深度貧困進軍的衝刺號令,標誌着全縣堅決奪取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最後總攻的時刻已經到來。
塔寺岔村是漢家岔鎮唯一的未脱貧村,也是會寧縣僅剩的3個未脱貧村之一,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户146户548人,目前累計脱貧134户501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6.16%。
今年以來,按照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推進要求,縣上實行了掛牌督戰工作機制,緊盯目標任務,堅持把“緊盯達標不放鬆,確保效益增收入”作為全村脱貧退出的總攻要求,理清產業覆蓋達標和效益的問題,明晰政策幫扶舉措,逐村逐户、逐人逐項落實脱貧攻堅政策措施,確保高質量打贏脱貧攻堅戰。
“今年我們村把脱貧摘帽作為頭等大事,全村堅持三位一體,實行戰前總動員。”塔寺岔村黨支部書記劉金寶告訴記者:“我們通過多方努力,主要從兩方面着手實現脱貧,首先要爭取基礎道路建設,全村在2020將近硬化11公里硬化道路,改善羣眾出行條件;其次是進一步加大養殖產業發展力度,確保有穩定增收渠道。”
據瞭解,會寧縣在強力推進各項脱貧攻堅重點任務落地實施中,還以“一户一策”為抓手,積極開展已脱貧户“回頭看”工作,不斷健全穩定脱貧長效工作機制,全力做到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政策,持續鞏固脱貧成效,堅決防止返貧退貧,同時有力做好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銜接,切實提高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奮鬥目標。
產業為基,夯實致富新路徑
富民特色產業,是會寧農民穩定脱貧的“壓艙石”、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持續發揮着四兩撥千斤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着脱貧攻堅步伐的不斷加快,會寧縣立足區位優勢,堅持因勢而動,順時而為,把產業脱貧、產業富民作為脱貧攻堅的主思路、主抓手,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培育,大力實施“21211”農業農村產業突破行動,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關鍵舉措,作為實現全縣穩定脱貧的根本之策。
與此同時,縣上按照產業富民先行先試的思路,不斷堅持在實踐中深化探索,在探索中力求突破,着力依託草畜產業大力發展肉牛肉羊養殖,結合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推行鄉村旅遊,突出地域特色整體推進塑料大棚有機蔬菜種植。如今,米糧川上、蘇堡塬間、大溝深處,從“聚點成片”到“以點帶面”,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產業生機蓬勃,遍地開花,漸成體系、日益壯大。
產業扶貧是穩定脱貧的根本之策。在脱貧攻堅戰中,要鞏固脱貧成果,還是要靠發展產業。
會寧縣八里灣鄉把產業扶貧作為實現脱貧的主抓手,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主動擔當作為,把持續培育特色安格斯肉牛養殖產業作為羣眾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首要渠道,通過不斷創新新型利益聯結機制,改良特色養殖品種,切實提升脱貧質量。
這個鄉的苟川村堅持以黨建引領促脱貧,以項目實施夯實貧困户產業發展基礎,2018年成立的會寧縣苟川村安格斯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探索建立“黨支部 企業 養殖合作社 農户”的生產經營運作模式,助力貧困羣眾穩定脱貧持續增收。現在養殖場養殖規模已經達到89頭,其中新生牛犢26頭,已經成為帶動羣眾脱貧增收的重要產業。
村黨支部副書記丁亞兵告訴記者:“對沒有飼養能力的農户,我們動員到我們村裏的牛場做代養,這樣既不耽誤他們的正常生產生活,又能享受國家的產業扶貧政策。”這個村的養牛場發展代養户20多户,新穎獨到的方式為全村脱貧攻堅注入不竭動力,現在,安格斯肉牛產業也越來越好,羣眾脱貧致富的信心也更“牛”氣了。
奮進趕超,實現脱貧大夢想
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這是鐵錚錚的誓言,也是沉甸甸的承諾。
俗話説,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脱貧奔小康的路上,如何邁的堅定,踏的穩重,走的健遠,成為會師兒女千辛萬苦、上下求索的艱難探索。會寧縣把經濟結構調整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來,按照“1 N”產業增收模式和“21211”農業農村產業突破行動要求,圍繞"守住一頭子,多做幾樣子"的產業發展思路,堅持“一業領先,三業並進”的發展思路,依託全膜種植穩基礎、黑膜洋芋抓片帶、藥材蔬菜增效益、牛羊養殖鼓腰包,持續強化產業致富引領,並不斷取得實效。
與此同時,縣上按照三張主打牌協同發力的模式,傾力打亮“金色教育牌”,全力打好“紅色旅遊牌”,着力打大“綠色產業牌”,會寧獨具特色的品牌效益日益凸顯,成為推動會寧脱貧攻堅的一泉活水,一股力量。
位於大溝深處的厙弆村,曾經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山村,也是全省37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這幾年,全村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積極探索合作經營新模式,以市場化為導向,以企業為紐帶,通過土地流轉和農户入股,按照“園區化建設、有機化種植、三變式運營、認領式參與”的思路,以“黨羣創業互助協會”為統領,採取“公司 合作社 貧困户”的發展模式,將1200座有機蔬菜塑料大棚分給300户貧困户,每户4座棚,實現了户户有增收渠道,家家有致富產業。同時,厙弆村還柔和了大溝深處特有的民俗文化資源,突出50多個古堡的“荒”、百年學窯的“情”、田園果蔬的“綠”、農家茶飯的“香”,鄉野風光的“淳”,不斷創新思路,探索發展公益鄉村旅遊,逐步探索出了以“杏花”為主題,以“挖掘深度貧困地區資源”為內涵的“大溝深處杏花村·厙弆鄉村公益旅遊”路子。如今,大溝深處杏花村的名字早已響徹隴原大地,成為深度貧困地區擺脱貧困,奮進趕超的典型範例。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和景明的會師大地,精準扶貧政策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百日會戰的號角已經吹響,會師兒女將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決心、“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同心同向,克難攻堅,把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努力實現全縣共同邁上康莊大道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