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新社網站9月8日發表了該社評論員德米特里·科瑟列夫的題為《中國再次戰勝全球危機》的文章,文章認為,中國已走出新一輪世界危機,並且,從其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上升這個意義上説,變得比以前更加強大。相關內容摘編如下:
中國似乎又一次辦到了:走出新一輪世界危機,並且,從其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上升這個意義上説,變得比以前更加強大。正如美國《紐約時報》所指出的,2018年,中國佔世界出口額的12.8%,2019年是13.1%,而現在為20%。這是4月至6月的數據。還有更新的8月追蹤數據。今夏,中國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均呈現向好態勢,前者更是創下2011年初以來的新高。而2011年正是中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躋身世界領頭羊行列(與美國共同成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的年份。而人們起初以為,這場危機將導致整個全球經濟轟然倒塌,引發饑荒和其他災難。
一方面,產業繁榮的原因很好理解。中國最早進入抗疫隔離期和關停生產部門,又在其他國家還在封鎖中苦苦掙扎之時,率先擺脱這種狀態。於是,中國產品開始在全世界填補巨大的消費需求空白。由此產生了20%這個不可思議的出口份額,當然這種指標很難長期保持——如此速度的擴張在市場上十分罕見。
但另一方面,當前局勢也有令人費解的地方。因為這一切發生在對手美國對中國的生產和世界出口份額髮起猛烈攻擊之際。上面提到的《紐約時報》文章也不無恐慌地探究了箇中緣由——美國在過去一段時間中認真着手消除中國的全球優勢,為什麼會在夏天迎來意想不到的結局。如今,美國對進口自中國的部分商品加徵25%的空前高的關税。要知道,美國目前還是中國的主要經濟夥伴,後者很大一部分出口都銷往那裏。此外,美國及其盟友的私人企業都被強力施壓,目的只有一個:終結中國作為世界主要製造國的局面。這個國家的外資出口工廠應當關閉,產業鏈(包括就業崗位)應回到美國或向任何其他國家轉移,至於以何種理由為這種行為辯護——不重要:指責的清單很長,這些指責甚至不需要接近真相。
地位無可替代
真實情況是這樣的(《紐約時報》也對此進行了描述):首先,中國面向全世界的產業依託的是高效便捷的短物流鏈。該國具備有利於生產的一切現成因素。而它的亞洲鄰國即便勞動力更廉價,卻缺少這樣的優點。這還沒提工作質量:中國工人的文化教育素質良好。由此帶來的結果是,中國商品,尤其是工藝複雜的商品,總能在與美國商品的競爭中勝出,即使被課以重税。這種情況估計會持續二三十年。
還有第二點。就算企業很想取悦華盛頓,調整產業鏈,使就業崗位迴流,現在多半也沒有這麼做的資金和冒險意願:由於隔離,它們只能勉強維持現狀。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隨後會怎樣。2020年,別的國家處境比中國糟糕。經濟學家的預測甚至有望成真——在所有其他國家衰退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將零增長或正增長。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遏華難以得逞
這個問題的答案將在可見的未來構成國際政策的主要內容。目前,世界分為或多或少願意屈從美國瘋狂施壓——“與中國脱鈎”——的國家(它們為數不多)和拒絕談論這個話題的其他國家。前者更有意思,因為當地政策和意識形態處處與經濟現實相悖。
比如小國菲律賓,那裏發生的事耐人尋味。該國外長特奧多羅·洛欽表示,可以追隨美國對在南海爭議水域建人工島的中國企業進行制裁。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則回應不會制裁,因為這些企業參與了包括桑萊機場在內的該國基礎設施項目。而與其他地區國家不同,菲律賓民眾對美國的好感超過了對中國。
又如大國印度,該國似乎是疫情的主要受害者,經濟在第二季度前所未有地滑坡近24%。在現任政府領導下,印度多次跟中國衝突,同美國構建史上最密切的關係。但最終,無論經濟上還是軍事上,美國都無法向印度給出所有問題的答案。而在兩國經濟崩潰和美國內部分裂的情況下,一切變得更糟。
這只是證明明日世界複雜性的兩個例子。在這個世界裏,剝奪中國又一場勝利的果實談何容易。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於9月4日至9日在北京舉行,位於綜合展區的公共衞生防疫專區備受關注。(張玉薇 攝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