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校園霸凌者喜歡欺負的3種孩子,性格有特點,家長應從小注意教育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綜合

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不希望別人看輕自己,甚至欺負自己。但現實卻是,總有一些人被欺負,特別是現在一些校園霸凌的事件越來越頻繁。

有些被欺負的孩子是因為自己存在某些殘疾、疾病、或胖或矮或醜,再或者缺少父母照顧,有的是因為跟別人產生了矛盾衝突,但有時我們又會發現,一些孩子看起來非常強大,比如個子高、年齡大,但卻會被個子小、年齡小的孩子霸凌。

於是就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這些孩子總是會被別人欺負呢?

這裏就不得不説一下孩子的性格問題。

常被人欺負的孩子常有三種性格

1、討好型人格

這類孩子在與同學朋友相處時,缺乏自己的界限,對於別人的意見、看法以及評價過於在意。為獲得別人的好感和肯定,常常會屈從於他人的意識。

這種孩子,當別人發脾氣或者態度強硬時,內心就會感到不安,常常會選擇退讓,以避免衝突。

所以,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常常會被別人在精神上進行霸凌。同時,他們也很容易成為霸凌者的“幫兇”,因為他們不懂得拒絕,當有強硬的人他們加入的時候,這種孩子容易盲從。

2、膽小忍讓型

這種性格的孩子膽子小,還特別怕事。如果他們與別人產生了矛盾衝突,他們往往不會據理力爭,而是選擇忍讓。即使發生的事情是不公平的、不正確的,他們也不敢發聲,不敢去反抗。

在這種孩子的頭腦中常常有這樣一個觀念:反抗是無用的,還可能激起別人更大的怒氣,不如忍一忍,就會風平浪靜。

所以,這一類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欺負。

3、不會表達情緒型

弗洛伊德説:“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不過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陋的方式爆發出來。”

遇到一些負面事件,有些孩子會把自己負面的能量指向外部,攻擊別人。但有些孩子則選擇,轉向自己,攻擊自我。

當他們遇到欺負時,他們不會去想是別人出現了問題,卻會常常想是自己出現了問題。他們對自我的評價體系會產生偏差。

這些負面的能量,在短期內可能沒有爆發出來,而是被壓抑了。但當它們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要麼可能會導致這種孩子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又可能會導致他們採取極端的方式來對待別人,所以這種性格的孩子非常危險。

性格形成的因素

1、家庭環境

弗洛伊德説,在孩子三歲之前,他生命的底色就已經形成。

隨着心理研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專家都認可在孩子6歲之前是培養的關鍵時期,包括性格的形成。而這種家庭環境的影響,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期。

那些從出生之後得到父母積極響應、愛和關注的孩子,更加具有安全感和存在感,他們的性格也更加的自信灑脱和放鬆,出現討好性人格的概率已大大降低。

其次,家長本身的為人處事方式以及性格也是孩子模仿的對象。那些具有高情商,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並解決矛盾衝突的家長及孩子,也能獲得更多的人際關係處理技巧。

反之,家長是忍讓型或者喜歡暴力解決問題,那孩子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有的會模仿家長,成為同樣性格的人,有的則會反其道而行之,採用另一種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

2、社會環境

學校裏的環境,孩子周邊的朋友以及同學,乃至生活環境當中,周邊常常接觸的鄰居和他人,都會對成長期中的孩子產生作用,尤其是處於比較敏感的青春期孩子。

家長如何避免孩子被欺負?

1、認識“被欺負”的概念

有些孩子被別人欺負了卻不自知,認為這只是一些小事,所以,不做聲也不反抗。

這就需要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要傳輸一些正確的概念,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是錯誤的,什麼樣的行為是“欺負人”。比如,推搡別人、打架、不允許別人一起玩、給別人起外號、嘲笑別人的缺點等等。

家長需告訴孩子,當自己出現這些行為以及別人出現這些行為時,都是錯誤的。如果家長看到這些行為發生,需要立即指出來。

2、對欺負説no

如果孩子遇到了欺負,開始時,家長要手把手教孩子如何處理。首先,就是不能夠一味忍讓。必須義正言辭的指出這些行為是錯誤的,然後表達對這些行為不好的情緒感受以及體驗,再次明確表達自己不能夠接受這種行為。

如果對方繼續欺負,則採取必要手段進行反抗,保護自己。

堅定地對欺負say no,這些行為才會逐步遠離孩子。

3、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

經過幾次手把手的教育之後,家長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這些事情。畢竟,父母不可能隨時陪伴孩子。

但是父母依然要做兩件事。經常詢問孩子最近的情況,如果發現問題,及時幫助。是不斷的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就是爸爸媽媽永遠愛他,不論發生什麼事,父母都是孩子背後堅定的靠山。

豆媽逗娃寄語:

不想讓孩子被人欺負,就要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支持,讓他有充分的安全感和力量應對困難。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評論、點贊、轉發、收藏都是對我的鼓勵,謝謝!

【本文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我是“豆媽逗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經的教書匠和班主任,多平台簽約作者。一個走過南闖過北,努力探索人生和世界可能性,超有煙火氣的倆娃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