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多種氣象變化影響,14日夜間,內蒙古中西部至河北西北部一帶出現大範圍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北京也出現了多年未見的大規模沙塵暴。不過,這次本該從科學角度探討的氣象災害,卻成了不少外媒製造中國負面新聞爭相追逐的“抓手”,而且他們還“各顯神通”,展示了幾種代表性套路。
據新華社及蒙古國的報道,這場從蒙古國形成的強沙塵暴,夾雜着暴風雪席捲蒙古國多地,截至發稿前已造成該國10人死亡,590人一度失蹤,給當地民眾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隨後,沙塵暴南下至我國北方多地。
本來,在蒙古國遭遇嚴重氣象災害時,媒體應該將更多鏡頭對準當地受災情況,呼籲各國對受災民眾表示關切。然而,由於北京等多個省市出現了十年難得一見的沙塵暴,某些外媒放着正事不幹,急不可耐地炒作起了這次災害,把它作為製造中國負面新聞的新素材。
這些外媒中手法“段位”最低的,是來自韓國的韓聯社。該媒體直接在報道標題中稱沙塵暴“源自中國”,並用“侵襲韓國”這樣的字眼,營造“中國把韓國坑了”的情緒。在正文第一段,該報道還稱沙塵暴“發源於中國內蒙古”。
相比韓聯社,同樣用“起源中國”説法的《德國之聲》,又在報道手法上稍微“精加工”了一點。在正文中間部分,《德國之聲》先引用中國氣象局説的“這是1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沙塵暴”的措辭,在下一句再把“沙塵暴起源於中國內蒙西北部”的説法穿插進來,給讀者一種“中國氣象局承認沙塵暴起源於中國”的錯覺。
可據筆者查閲,我國多部門曾於15日作出綜合評估,並在對外發文中明確提到,本次北方沙塵天氣主要起源於蒙古國沙塵暴。在包括《環球時報》等多個媒體的報道中,專家也明確指出,儘管我國曾大力種植防護林,並取得了顯著的防治沙塵成效,但這次的天氣屬於極端情況,要抵抗較為困難。
不過,最讓筆者拍案叫絕的,還是《紐約時報》記者的聯想力。一打開報道頁面,《紐約時報》記者就擺出一張自稱是拍攝於15日的照片,圖中的北京國貿商業區籠罩在灰霾中。
相比上面幾家媒體,《紐約時報》的報道可以説是既把它製成“中國藥丸”給自己服下,又能結合美國現狀的“大作”。作者先用許多類似“橫掃”、“遮天蔽日”這樣的詞彙,營造出一派“末日景象”,再把中國網友們調侃的段子假戲真做,試圖把中國輿論場表述得“民怨沸騰”、“沸反盈天”。
等氣氛到位後,《紐約時報》着重突出了2點。首先,他們用這次自然災害做引子,得出一個“中國在後疫情時代工業復甦,污染飆升”的結論。隨後,作者再把我們對市民發佈的健康警示,説成是“中國官方告誡市民不要外出”。
熟悉美國疫情狀況的讀者,估計已經猜到這位作者強調這兩段的目的了。目前,因為美國政府防控不力,多地市民出行仍面臨病毒感染威脅,此外,美國工商業也一直復甦乏力。
而《紐約時報》這篇文章特意提到“中國疫情後工業恢復,加劇污染”、“市民受污染影響沒法出門”,顯然是就美國現狀看病開方,量身訂做的一組“安慰劑”。
相比其他媒體直接喊“沙塵暴起源於中國”,《紐約時報》只用了“中國西北環境治理惡化”的寥寥數語,就把鍋不着痕跡地扣在了我們頭上。同時,作者還用“沙塵暴從蒙古國刮過”、“中國在努力植樹”這種含糊的表述,為自己日後被中國讀者指責時埋下伏筆,作為自己“中立客觀”的證據。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既和其他西方媒體同行保持了戰線一致,還結合美國現狀做出了針對性設計,可謂是打通內宣和外宣,真正做到了“內外兼修”。
不過,在這次有關沙塵暴的報道中,路透社這個“老陰陽師”的水準卻讓筆者有些“失望”。這個長期對華持有偏見的媒體,這次卻來了個張冠李戴,除了錯誤地稱“沙塵暴起源於中國”外,還稱“沙塵暴波及鄰近的蒙古國”的結論,硬是搞出“中國的沙塵暴把蒙古國害慘了”的結論。
稍有地理常識、多看了幾眼新聞的讀者,估計都會對這個結論感到無語了。
據筆者的經驗看,上述幾家媒體這次報道的手法,基本涵蓋了許多外媒在偏見報道中國時的幾種主要手段。除了直接的造謠外,他們還可以故意使用錯誤信息源、藉着語言障礙玩弄文字來誤導讀者。
而更高級一點的,則會像《紐約時報》這樣,將所有似是而非的“事實”,有機縫合到一起去,既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觀點,還能自圓其説,並用不痛不癢的幾句誇獎表現自己的“大度”和“中立”。
筆者知道當下“反華”任務重、壓力大,但筆者還是想請各位“國際主流媒體”的記者們,在完成“黑中國”的KPI後,能不能稍微抽出一點時間,關心一下本次受災比中國更為嚴重的蒙古國?
總不能讀者一搜相關新聞,先是看到你們一個勁地黑中國,結果回頭再一看,大家發現是我們《環球時報》和CGTN等中國媒體,還在頂着你們的罵聲關心蒙古國的災情,這就把你們襯托得不夠體面,不太像個人了。
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