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趙紫萱
頭上是鬆垮的石塊泥沙,腳下是湍急的大渡河,長臂挖掘機操作手在險峻的山間將滾石泥沙投入河中,河面激起層層水花。
9月28日上午,在交通運輸廳組織下,蜀道集團四川路橋搶險突擊隊順利搶通S217鄭家坪至聯合村隧道段應急通道。同時,聯合村隧道至灣東村、王崗坪鄉至發旺村生產生活通道全部打通,標誌着本次受地震影響阻斷的所有國省幹道、縣鄉公路應急通道全部搶通,歷時24天。
頻繁出現滑坡、塌方
各單位聯動協作搶通道路
受“9·5”瀘定地震影響,震中多條國省幹道、縣鄉公路阻斷,尤其是S217省道瀘定至石棉段全線塌方,道路中斷長度達59公里,其中需重點搶通路段19公里(未含其他支線路段)。
僅是這短短的19公里,道路路面到路基幾乎完全損毀,且還存在大小塌方點位20餘處,多數點位靠山臨水,在地震作用下變成高位滑坡點,造成搶通過程中始終伴隨着碎石、滑坡、塌方等情況出現,搶通難度極大。
蜀道集團抗震救災現場應急指揮部指揮長袁飛雲
“從瀘定縣得妥鎮聯合村隧道口到石棉縣王崗坪鄉的19公里,是最難搶修的一段。”蜀道集團抗震救災現場應急指揮部指揮長袁飛雲告訴記者,這段路在地震後發生高位山體滑坡和坍塌,路基完全損毀。“我們開闢了5個水上登陸點,通過動力舟橋把大型設備運送到前線。”
國內首次應用動力舟橋
拼裝後承載力可達40餘噸
確定採用動力舟橋開展水陸聯運的方案後,搶險突擊隊第一時間連續作業13小時快速度完成臨時碼頭搭建,為舟橋下水、大渡河水路運輸大型機械設備創造條件。
應急搶險隊伍在省道217開闢了5個登陸點,同時將五節動力舟橋拼裝為一個移動的水上作業平台,該平台承載力可達40餘噸,這是國內抗震救災歷史上第一次採取動力舟橋作為載具,通過將大型搶險設備、人員運送至登陸點,實現多點位同時作業,多點開花,極大地提升了搶修效率。
面對塌方分佈點多面廣,且作業點少、作業面窄和設備運輸不便的困難,為儘快搶通守在道路,蜀道集團四川路橋在省交通運輸廳的統一部署下,協同四川省應急物資儲備中心等相關單位投入動力舟橋16節、衝鋒舟8艘、快艇5艘、海事巡邏艇6艘,各相關單位積極聯動,多措並舉,攻克搶通難題。
空天地一體化
築牢搶險救災“安全防護牆”
因搶險過程中,餘震不斷,山體隨時有碎石滑落和垮塌的風險,為保障參與搶通工作的員工生命安全,順利完成搶通任務,搶險救災突擊隊採取“蜘蛛人”攀爬至搶通作業點上方設置高位觀察哨,並用人工清理排危,排除不穩定孤石飛落,同時採用無人機輪飛巡視提前探明前方地質情況,在岸上前、後方設置安全崗哨,並增加了水面安全哨等手段,確保第一時間發現險情,可通過對講機及時通知作業人員避險。
“我們實現了空天地一體化,採用衞星遙感、無人機、地面普查三個方式,掌握山體的隱患情況,保障作業人員的安全。”袁飛雲説。
創新使用長臂挖掘機作業
降低操作人員的安全風險
長臂挖掘機手任俊傑
結合山體不斷有碎石滑落,搶險隊伍在搶險中創新使用長臂挖掘機作業,其最大有效工作半徑達16米,較大程度地降低了設備操作手的安全風險。
參與搶險的長臂挖掘機手任俊傑在3號登陸點作業,9月7日他便開始參與搶險。任俊傑説,他們每天早上7點開始作業,晚上7點收工,任務重,工作也很危險。“搶險時,我們有一台挖掘機被落石砸到,幸好駕駛室的工作人員沒受傷。”
任俊傑介紹,長臂挖掘機工作半徑實際上最長可達20米,能夠清理普通挖掘機無法到達的地方,清理掉這些安全隱患。
據悉,省道S217瀘定至石棉段全線應急通道和灣東村、發旺村村道的打通,標誌着受“9.5”瀘定地震影響的主要通道搶通工作基本完成,此次地震搶通工作,蜀道集團四川路橋搶險突擊隊累計疏通堵塞點位348餘處,搶通道路(含村道)224.3公里,累計投入救援人員6569人次,挖掘機1158台班,裝載機793台班,運渣車378台班,吊車126台班,發電機36台,共救助轉移羣眾454人,為搶險救災工作提供了物資及人員設備保障。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黨委委員、總工程師李林
“這是汶川地震以來,國省幹線公路搶修時間最長的一次。”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黨委委員、總工程師李林説,搶險工程仍是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同時相關部門也已經對交通災後重建展開積極籌劃,經過災損的評估,結合災區的發展需求,省交通運輸廳已經擬定了重建的規劃方案,力爭儘快出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