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空氣質量改善的“中國速度”
藍天白雲漸成常態,綠水青山隨處可見。9月15日,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國民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超過了90%,PM2.5已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未來,我國將堅持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用更高的標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好藍天保衞戰。
滿意度超90%
近年來,身邊的藍天白雲漸成常態,綠水青山隨處可見,國民對生態環境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都顯著增強。
黃潤秋介紹,根據國家統計局2021年的調查統計,國民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超過了90%。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的成效包括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污染防治三個方面對變化,其中,空氣質量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根據美國彭博新聞社的報道,2013年到2020年這七年,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幅度相當於美國《清潔空氣法案》啓動實施以來30多年的改善幅度。
去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黃潤秋認為,從“十三五”的“堅決打好”到“十四五”的“深入打好”,不僅僅是用詞的變化,從內涵上來説,意味着“十四五”我們仍然要堅持保持力度,延展深度,拓展廣度,用更高的標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星軌”重現夜空
“星軌”是夜空中繁星閃爍,在天空劃出的一道道明亮跡線,只有空氣質量非常好,透明度足夠高才能拍出來。發佈會上就展示了一張以故宮午門為背景的夜晚天空“星軌”圖。
能拍出“星軌”是北京這些年空氣質量改善的真實寫照。黃潤秋表示,從數據上來看,2013年北京的PM2.5是89.5微克/立方米,而2021年是33微克/立方米,降低了63.1%,下降了近2/3。北京的重污染天數也從2013年的58天,降到了2021年的8天,今年到目前為止只有2天。從“APEC藍”,到“閲兵藍”到今年的“冬奧藍”,如今藍天白雲在北京幾乎是常態,不再是奢侈品。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包路林認為,環境改善可以歸因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規模的生態環境建設和污染治理。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城市減量發展。“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北京的常住人口規模、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由一直以來的“增”轉為“降”,才使得這座城市能夠快速改善生態環境。”包路林説。
中國人民大學雙碳研究院研究員王克也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北京市在減量發展的背景下,經濟發展情況有很大提升,同時大氣污染治理也卓有成效,是實現碳排放控制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共進的典範。
實際上,北京的變化只是我們國家空氣質量變化的一個縮影。這十年來,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國各地,空氣質量都顯著改善。十年來,74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6%,也超過一半,重污染天數減少了87%;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數比2015年減少了51%。我國是第一個治理PM2.5的發展中國家,被譽為全球治理大氣污染速度最快的國家。
深耕“雙碳”轉型
為什麼我國空氣質量能有這麼大改善?黃潤秋認為,大力調整“四個結構”至關重要,即大力調整能源結構,加快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大力調整交通運輸結構,發展綠色交通體系;大力優化城市環境治理結構,把揚塵治理納入重點領域。
十年來,我國煤炭消費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68.5%下降到去年的56%,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提高了6.9個百分點,達到了16.6%。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持續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盲目擴張,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產能,加快化解過剩產能。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啓動上線交易,第一個履約週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一上線就成為全球覆蓋温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截至9月14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5億噸,累計成交額85.59億元,通過有效發揮市場機制的激勵約束作用,控制温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黃潤秋表示,下一步,我國將穩步推進能源結構調整,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持續提高碳匯能力和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大力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作出中國貢獻,深入打好藍天保衞戰,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着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所以,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態度是堅定的,這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我們將全面落實已經制定的碳達峯、碳中和‘1+N’政策體系,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為建設美麗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黃潤秋説。
“進一步實現碳中和,對技術創新的要求非常高,對北京來説,未來需要依靠更深度的產業結構轉型,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同時,利用金融資源,把資金投入到相關領域,推動‘雙碳’領域的創新。”王克還認為,技術創新不僅利於北京當地的大氣污染治理和“雙碳”目標實現,還能為全國的“雙碳”工作作出很大貢獻,北京可以發揮排頭兵、領頭羊的作用,帶動全國的低碳創新。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實習記者 袁澤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