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5月6日電 七國集團(G7)外長會3日至5日在倫敦舉行,為定於下月在英國舉行的G7峯會預熱。這是七國集團近兩年來首次舉行面對面會談,東道主英國也藉機邀請多個位於印太地區的“嘉賓國”外長參會,強調維持以歐美為主導的“國際秩序”,試圖擴大G7影響力的版圖。
分析人士指出,美英在印太地區拉幫結派搞“小圈子”,協調如何一致應對俄羅斯和中國,企圖心明顯。但對七國集團這個舊時代的產物而言,“新朋友”的增加並不意味着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反而再次暴露其戰略焦慮和內部分歧。
美英搞“小圈子”
作為今年七國集團輪值主席國,英國邀請澳大利亞、韓國、印度、文萊以及南非外長參會。英國稱,這些國家都是支持“民主”的“志同道合者”,擁有“共同價值觀”。
5月4日,英國外交大臣拉布(中)在倫敦主持七國集團外長會。新華社發(英國首相府供圖)
根據5日會議結束後的聯合聲明,各方承諾將協力促進疫情後經濟復甦,應對氣候變化、饑荒和人道主義危機,保障女性教育權益等。但輿論關注的焦點是,美國如何團結“志同道合者”共同應對俄羅斯以及“中國崛起”。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結束G7外長會後飛赴烏克蘭訪問。有分析指出,他此次歐洲之行就是要強化各方對俄羅斯的強硬態度,維持俄歐緊張態勢,進而拉攏歐洲國家聯手對抗俄羅斯。
對英國而言,邀請印太國家參加G7會議也有私心。脱離歐盟後,英國着力塑造“全球英國”形象,明確提出將外交政策向印太地區“傾斜”。此次受邀參會的國家除南非外都在印太地區。
分析人士表示,美英等國在此次會議期間打着“遵守國際秩序”之名,卻行拉攏更多國家打壓中俄之實,充分顯露其搞“小圈子”的本質。
步調很難一致
英國知名學者、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5日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發文説:“再見吧,G7。你曾經主導世界,但如今你只是世界越來越小的一部分。你難以忍受自身地位的衰落,於是你責怪中國。但你的失敗只能怪自己。”
圖片為網頁截圖
儘管美英等國極力“吆喝”,但許多分析人士都認為,無論是在經濟議題上,還是在對華、對俄關係上,G7內部都難以形成一致步調。
美國國務院4日在一份聲明中説,布林肯在此次會議期間與德國外長馬斯會晤時,再度表達了美方對俄德“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強烈反對。有專家指出,鑑於歐洲大陸對俄羅斯能源供應的依賴,德國、法國等主要歐洲國家在對俄政策上不會緊跟美國。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日前發表分析文章説,美方指責“北溪-2”是一個壞主意,但德國並未順從,一方面是因為這個項目受德俄之間條約的約束,另一方面是因為德國對自己能源安全的評估與美國不同。
美國經濟學教授哈伊裏·圖爾克5日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表示,經濟基礎決定了美英企圖借G7擴大反華陣營的目的難以實現,因為德國、日本、韓國都和中國有直接大量的經貿往來,而印度作為中國倡導設立的亞投行主要受益方之一,也不會輕易和美國公然站在一邊。
議題嚴重“跑偏”
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多國專家早已指出,作為舊時代的產物,七國集團已不合時宜,難以主導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
本次會議議題涵蓋當前幾乎所有重大全球問題,但會後聯合公報和大量雙邊會談的重點,卻放在了應對那些“挑戰”西式民主的國家。對此,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專家羅賓·尼布利特表示,從本次會議的議題設置來看,G7缺少包容性,議題嚴重“跑偏”。
他説,G7應設立更積極的核心目標,把重點放在更重要的全球性議題上,“而不是尋求遏制中國或俄羅斯”。
5月3日,英國外交大臣拉布(左一)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右一)在英國倫敦舉行雙邊會晤。新華社/美聯
德國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認為,此次會議安排的議題眾多,但當下全球面臨的三個最迫切問題——抗疫、環保和經濟復甦卻都沒有被具體討論。
英國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歐洲政治學教授戴維·菲尼莫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美國看重G7是要將其作為重塑自身國際地位的工具,但人們不應誇大G7的重要性,對其未來幾年的影響不應抱有過高期待。(記者:張代蕾、金晶、任珂、唐霽、劉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