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方釗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隨着E2沉管與E1管節對接成功,廣州車陂路——新滘東路隧道工程項目(簡稱“車陂隧道”)最後一節沉管順利安裝,國內首條全斷面澆築內河沉管隧道預計2022年底通車,作為聯通廣州市四個區的城市交通“大動脈”,將大大減輕廣州城市交通壓力。
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簡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車陂隧道,是中交四航局繼港珠澳大橋建設完成後再次突破創新,為2022年年中隧道貫通打下堅實的基礎。
據介紹,全新的沉管隧道方案,是通過在陸地上預先建成隧道管節,再沉放入水底進行對接,最後完成聯通兩岸的新型工藝。與盾構隧道施工相比,沉管法對地質條件依賴程度相對較低,明挖式施工風險大大降低,地下空間利用率更高;整體預製,防水性能更優,滲漏風險低;可實現淺埋,縮小兩端接線長度,減小建設用地,逐漸成為世界公認跨越航道繁忙水域的第一選擇。
值得關注的是,該項目 “移花接木”港珠澳大橋“全斷面澆築模板”預製關鍵技術,在項目策劃伊始,成立了“質量提升”攻關小組,組織業主、設計方、施工方、研究院召開四次專家論證會,經過連續28次的修改與完善,最終形成了“全斷面澆築模板”預製設計與施工方案。
該項目部副經理兼副總工朱成表示,他們進駐模板預製廠家,研製出全自動液壓步履式機械化模板,實現了內河沉管全斷面預製,同時也使得沉管預製比計劃提前了5.5個月。此外,在沉管預製過程中,項目團隊不斷優化施工組織,實現了第二批沉管預製提前4個多月完成,並在後續4個月內接連完成4節沉管安裝工作。
為確保鋼塢實施兩批次的沉管預製施工,實現乾塢內沉管起浮、沉管預製的工況切換,該項目部將塢門放置在現場製作,便於將鋼塢門作為止水措施。項目水中工區長盧軾傑利用潮汐差的物理原理,自主研發了“塢門抽排水虹吸系統”,將珠江水與鋼塢水頭差作做抽排水,採用“輔助水泵+管系”的方式,在節能減排的同時高效完成了乾塢抽排水工作。
在沉管安裝工作中,要求測量監控系統能實時、快速、準確地反饋管節位置、姿態等測量數據,為解決這一重點工作,測量主管劉灼佳自主研發了沉管監測系統,實現了自動傳送沉管對接數據,同時,在安裝過程中,項目團隊採用DGPS定位法,設置RTK-GPS基準站,使測量精度可達毫米級。
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獲得中國港口協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優秀工法1項、全國QC成果獎項4項、全國BIM大賽獎項2項,發明、實用新型專利43項及四航局多項科技創新獎等70多項榮譽。為國內內河沉管領域提供了大量的理論與技術支撐。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