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11日消息(記者萬存靈 孔穎)在每年7級以上的大風天數超過200天,被稱為“魔鬼風區”的平潭海峽上,屹立着一座16.32公里長的中國首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大橋。這座大橋是福建省福州市境內的跨海通道,位於海壇海峽北口,是福平鐵路、長樂至平潭高速公路的關鍵性控制工程,是我國首座、世界最長的跨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全長16.34公里,其中跨海段超過11公里。為保證動車行車安全,大橋上安裝了密密麻麻的天線、高清攝像頭等通信設備。在大風環境下,一位師傅帶着四個徒弟日夜駐守在位於平潭島上的平潭通信工區,守護着橋上的鐵路通信設備。中國之聲系列報道《你不知道的春運》11日推出:狂風下的守候。
晚上10點多,45歲的邱民芳和他的工友們驅車一個小時,到達位於福建長樂人嶼島的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入口,開始了又一次的夜間作業。
邱民芳解釋説:“要等到晚上動車停掉以後,都是天窗點,進入我們説的紅線內。”
登橋前,邱民芳和工友清理起當天作業需要攜帶的工具。他説,鐵路安全無小事,要非常仔細,每一個帶進去的工具,都要一個不落帶出來。“我們今天進入上線作業的東西,就是天饋線測試儀、四個頭燈、螺絲刀、兩把一字螺絲刀、老虎鉗、斜口鉗、扳手、錄音筆、GSM-R手機,還有固定行走線路圖等。今天還要登高,還帶上安全帶、樓梯、伸縮梯,兩個安全帽。”邱民芳介紹。
緊接着,邱民芳和工友們就揹着工具包,爬上60多米高的樓梯,來到平潭海峽公鐵大橋鐵路橋面,迎着風就能感覺到人被吹得搖搖晃晃。可邱民芳卻説:“今天的風差不多應該五六級左右,憑經驗就可以感覺得到。今天還算小了,平常都是七八級以上。”
夜晚的平潭海峽公鐵大橋鐵路橋面,沒有了白天高鐵過往的熱鬧,只有海風吹打風屏障的砰砰聲響。大約走了5分鐘,零點十分,邱民芳和工友步行來到了今晚第一個故障點――K1871直放站。
邱民芳説:“直放站有個駐波,我們一個無線饋纜上面有個駐波會影響到無線信號覆蓋,動車就接收不到我們的信號。”
在大橋上,可利用的作業空間只有半米多,邱民芳彎着腰蹲在直放站旁,剪刀、螺絲刀、斜口鉗並用,一點點割開被防水膠包得嚴嚴實實的天饋線線頭,檢測線頭的駐波值。
邱民芳介紹:“先檢測看一下故障點在哪個位置。如果説測出來是在天線這部分,我們就要爬上去,把頭破開來,重新做頭或者説緊固,(看看)裏面有沒有進水,接頭有沒有鬆動。”
這次的故障似乎在和邱民芳他們捉迷藏。連續割開了兩個饋線頭,檢測後都不是故障點,直到割開第三個饋線頭,邱民芳才找到導致故障的原因。此時距離開始作業已經過去了一個小時十分鐘。夜已深,海風也漸漸大了起來,邱民芳預估達到了七級左右。
記者:蹲了這麼久,有沒有流汗?
邱民芳:有,你看我頭上都是汗,背上都是濕汗,全身都是汗。我們要用勁。
在來到平潭之前,邱民芳在福鼎通信工區擔任工長,駐守福建高鐵的“北大門”。如今,他又來到平潭擔任工長,駐守“東大門”。他説,比起“北大門”,把好“東大門”難度更大,壓力更大。
邱民芳表示:“因為平時在房間裏或者在洞室內,不怕雨打風吹,可以慢慢地在裏面做。在大橋上,要抓緊時間去判斷這些故障,以最快的速度把它修復好。有的故障點不一定説一天能搞定,比如説找出原因不一定是這個頭,也可能內部問題。”
工區5人中,除了工長邱民芳是70後,其餘4名都是90後,懷着對平潭島和大海美好的憧憬來到這裏。然而,惡劣的氣候對於4名“苗條”的徒弟來説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經過幾次海風洗禮後的感冒,他們現在“學乖”了,每次上橋都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口罩、帽子、秋褲一樣都不能少。
1998年出生的李澤坤説:“穿最厚的衣服,穿我們發的棉服、防護服。一般外面最好再加個擋風的衣服。”他説,今年的最現實目標就是一年內長胖20斤。“如果長胖20斤的話,我覺得抵抗力也會好一點,更適合那個環境,真的環境太惡劣了。”
今年春運,雖然客運量下降了許多,但守候依舊不變。對於邱民芳和他的4個工友而言,這個春節,必須堅守。“如果説有故障,做好及時排除,確保我們動車運行正點正時。只有確保設備良好運行,才有旅客安適乘車的舒心。”邱民芳説。
邱民芳的家在距離工區200公里外的邵武市,回家路上必須經過大橋。雖然這座橋上的風景很美麗,但邱民芳從來來不及欣賞。
“經過這座橋的時候,我感觸特別深。我坐車的時候還會順便看一下設備有沒有問題,或者説有沒有歪的天線。我要把這座橋看好,把自己管內的設備維護好。”邱民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