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晚報】;
落着灰塵的停車樁、長期閒置的車輛、苦等不來的維修……曾經風光一時的公共自行車,在共享單車的“圍剿”之下,目前使用率大幅降低,只得被大量閒置 。北京晚報(ID:wxbjwb)記者多日探訪發現,公共自行車面臨使用率冷熱不均、運維能力嚴重不足等尷尬局面。這些自行車到底該何去何從?
尷尬1
大部分車輛閒置 滿身灰塵無人清掃
探訪地點:東單路口 大甜水井衚衕 蒲黃榆地鐵站
週一早高峯時段的東單路口東南角,從地鐵口湧出的人流,向南步行幾十米,就能看到路邊停放的單車矩陣,綠色、黃色、藍色的是共享單車,紅色有樁的是公共自行車。
這個租賃點共有40個公共自行車車樁,約23輛小紅車停放在樁內。然而在記者駐足觀察的1個小時內,所有的用車人無一例外地都選擇了共享單車,公共自行車無人問津 。記者發現,這些車有的車座和把手上的橡膠斑駁起皺,有的車輪外殼磨損嚴重,前幾天沙塵天氣帶來的塵土落在車座和車把上,也沒人清掃。
停車樁正中有一台刷卡掃碼自助機,屏幕上有劃痕,顯得模糊不清,勉強能夠看清“車輛全消毒,天天領騎行券”的字樣,但滿身灰塵的自行車,讓“車輛全消毒”成了一句空話 。
角門東附近的一個公共自行車辦卡點有近千輛廢舊自行車。
“我每天都從這兒路過,這些樁子就這麼通着電佔着地兒,卻大量閒置,其實挺浪費資源的。”一位路過市民談起公共自行車,語氣裏滿是惋惜和心疼。
同樣的情況在其他公共自行車租賃點也存在。在東城區大甜水井衚衕西口,30個公共自行車樁上停放了20輛車,除了其中3輛車的車座較為乾淨,當天應該有人使用過,其他車都是滿身灰塵,顯然長期“遇冷”。“早晚高峯能碰上兩三個來取車的,白天幾乎不會有人用。” 站點緊挨着一座公共廁所,在這裏工作的保潔員對記者説。
儘管有大量公共自行車“無人來騎”,但實際上,作為民生服務項目,部分市民對公共自行車仍然存在剛性需求 。在蒲黃榆地鐵站西北角,正值下班晚高峯,大量人流從地鐵口湧出,有用車需求的市民大多走向了蒲方路邊的共享單車。記者發現,半小時內,陸續有3位市民刷卡取走了公共自行車。
“車輪大,座椅舒服,對我來説存取方便,我每天都在用。” 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他住在芳古園一區,小區門口就有一個租賃點,從他家樓門口走到車樁僅十幾米的距離。“我平常的行動路線比較固定,上班、回家、去超市、遛彎兒,基本上都能找到租賃點,關鍵是便宜。”李先生打聽過共享單車的單價,按照他的騎車頻率,一天10塊錢拿不下來,還是公共自行車划算 。
尷尬2
布點不合理 信息欠準確
探訪地點:大甜水井衚衕 陶然橋 蒲黃榆地鐵站
記者調查發現,公共自行車使用率冷熱不均與租賃點設置不合理存在一定關聯 。在地鐵5號線蒲黃榆站B出口外,記者遇到了刷卡取車的王先生,“我偶爾用一兩回,説實話,好多樁子的位置不方便,所以才沒人用。”王先生指了指馬路對面,“路口西北角也有一排,我去看過,都在高台階上,還得推下來,太不方便了,不如這裏,一出地鐵走兩步就有車。”王先生説,有很多租賃點設置得“前不着村後不着店” ,距離小區大門太遠,居民根本不會去取,“誰都想走兩步就能取到車。”
南二環陶然橋東南角附近只有一幢寫字樓,附近既沒有地鐵也沒有小區,幾組公共自行車因為長期無人使用,落滿灰塵。
據瞭解,自2016年12月起,公共自行車推出手機APP,市民可以通過手機完成身份認證、車輛租還、結算支付等操作,尤其是在定位和尋找車樁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但記者發現,經過幾年的運營,該APP仍存在定位信息不準確等問題 。APP顯示,大甜水井衚衕西口站有租賃點,位置在紅霞公寓西側路邊,然而記者按圖索驥,發現APP顯示的位置根本沒有車樁,直到再向東拐,才看到一排車樁貼着牆根豎立。
在地鐵5號線蒲黃榆站出口,APP只顯示在地鐵A口有租賃點,但實際上在地鐵B口也有一排車樁。
尷尬3
故障長時間 維護保養跟不上
探訪地點:馬家堡東路
馬家堡東路和角門路的交叉路口附近,有大量公共自行車車樁豎立在人行便道之上。在路口東北角,有四五組公共自行車車樁,不少車輛停在樁內,灰塵隨處可見,鮮有保養維護的跡象 。
記者2月份路過此處曾發現其中有兩組車樁處於斷電狀態,顯示屏無任何顯示,鎖在樁內的車輛無法取出。然而時隔一個月,記者再次來到該站點,兩組車樁仍然維持原狀,沒有通電或維修的跡象。可見,在一個月的時間裏,並未有維修養護人員前來處理這一情況 。
無獨有偶,在該路口的西北角,雖然這裏的車樁都是通電可用的,但刷卡掃碼自助機卻“罷工”了,任憑記者怎麼按,屏幕都沒有任何變化。
距離該站點僅100米左右,就是一處豐台區公共自行車辦卡點。記者反映了車樁和屏幕的故障問題,工作人員表示並不知情,“我試着通知維修人員吧,但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空。”這位工作人員坦言,現如今維修隊伍已大幅度縮減,有時會存在維修不及時的情況 。
記者在這個辦卡點門前發現,這裏存放了近千輛廢舊的公共自行車,工作人員説,有一部分就是等待維修的。
長期無人維修的狀況,李先生也經常遇到。他告訴記者,在方莊體育公園附近的一個租賃點,他半年前就曾經反映過車樁故障,但至今都無人前來維修 。
支招
改革運營模式勢在必行
隨着共享單車的快速發展和公交接駁的逐漸完善,公共自行車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日益凸顯,發展面臨困境。
北京工業大學城市交通學院院長陳豔豔認為,公共自行車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多年來為補充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打通“最後一公里”起到良好作用。不可否認,近些年,由於受到了共享單車的衝擊,公共自行車發展受阻 ,顯現出利用率低、資源浪費、佔用公共空間等問題。
另外,停放在街頭的髒車破車對城市景觀也存在一定影響。“近一兩年,政府正在着力打造慢行交通系統,通過各種措施為市民提升騎行環境,是時候考慮街頭這些公共自行車的去留問題了。”陳豔豔認為,政府需要做一個通盤的考慮和計劃,利用公共自行車的自身優勢“有取有舍”。“其實這些車輛不一定要完全退出,應當儘快做一些分析,在服務市民的基礎上找到更合適的發展方向。”
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實認為,共享單車是市場資本化運作的產物,公共自行車是擁有政府背景的民生服務項目,各有利弊和特色,應實現互補發展 。
“如果簡單地‘砍掉’公共自行車,市場化運作的共享單車一家獨大,市場可能會無序發展;另一方面,當市場化運作不能完全發揮作用時,公共自行車的存在還能凸顯民生優勢,繼續為百姓提供服務。”鄭實建議,公共自行車可以考慮改革運營模式,從原來的純公共服務性質轉變為政府適度財政投入的半市場化模式,並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方式來收縮“戰線”,在停放環境秩序要求高的區域或封閉、半封閉的社區環境中進行有針對性地投放,在長期閒置的區域乾脆取消,可在一定程度上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同時還能發揮民生兜底作用。
公共自行車已從部分郊區退出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本市公共自行車累計投放量8.6萬輛,此後並未增加投放 ,居住在城六區以及絕大部分郊區的市民都可以使用。
然而今年年初開始,一些郊區的公共自行車陸續退出市場 。記者查詢發現,今年1月,順義區和房山區均已啓動公共自行車平穩退出市場工作;今年3月,延慶區公共自行車也將退出市場,這三個區的公共自行車及設備正在逐步拆除。
北京日報客户端記者 葉曉彥 程功 實習生 行淑靜
監製: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