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第一個XX”,這一充滿討好的營銷話術背後,總是充斥着妥協。比如“年輕人的第一套房”,或許就是指面積不大,區位適中的公寓。那麼“年輕人的第一台車”,或許總被認為是價位不高,顏值出眾,富有樂趣但尺寸不大的車型。不過世事都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過去燃油車時代無法規避的問題,到了電動車時代,就不一定還是問題了,比如我們今天要試駕的這台大眾ID.3。
當稿件發佈的時候,距離大眾ID.3正式上市僅剩一天。這是大眾國產的第三款ID.系列車型,也預計會是目前為止門檻最低的一款車。即使是看到實車之前,大眾ID.3也會讓你聯想到大眾品牌旗下的經典車型——大眾高爾夫。而這次試駕體驗,除了常規的社會道路,還貼心的準備了上海國際賽車場內的賽道場地試駕環節。藉此機會,我們也來近距離感受一下大眾ID.3在駕、乘兩個方面的綜合體驗。(注:本次試駕車非量產版本)
後置後驅“小鋼炮”,成本都用底盤上了?後置後驅結構在如今的燃油車時代,你已經很難想象將它塞入一台民用緊湊型轎車中。但是在電動汽車時代,卻可以輕鬆實現這種更富有駕駛樂趣的驅動結構,給同級別車型帶來本質區別。大眾ID.3也因此獲得了接近前後50:50的配重。不過純電結構也有劣勢,那就是需要揹着大容量的電池組。於是在車重方面,大眾ID.3“裸車”狀態已經基本相當於大眾高爾夫滿載5位成年人的情況(不考慮兩車尺寸差異情況下)。
要彌補這一點自然是提升動力,大眾ID.3在單電機基礎上擁有125kW的最大功率,以及310N·m的最大扭矩,動力表現遠超大眾EA211 1.4T發動機。官方0-50km/h的加速成績在3s,0-100km/h據稱是在7s內,如果屬實,那麼大眾ID.3加速實力應該是可以與剛上市的大眾高爾夫 GTI媲美。實際體驗與以上數字基本是匹配的,得益於電動機的超高響應速度,“體感遲滯”都消失了。實測中推向130km/h以上的速度,都沒有出現明顯加速衰減的狀況,不過在160km/h車輛動力會被“鎖住”。
不過大眾ID.3最大的亮點還是在底盤上,與之前的ID.系列產品不同,大眾ID.3的底盤明顯更為緊緻,在彎道中的支撐感非常足。在120km/h超高彎的體驗中,哪怕走線不是那麼精準,也有足夠的餘地和信心去在彎道中調整角度。麋鹿、繞樁等環節也都能感受到底盤的極限很高。
因為配備的韓泰Ventus S1 EVO3輪胎,雖然也是注重運動操控,但畢竟不是米其林PS4或者馬牌MC6這樣的明星運動輪胎。輪胎尚有餘地,倒是反證了底盤調校極限。輪胎方面再多説一句,20英寸的輪圈很搶眼,215mm的胎寬相對就沒那麼誇張了,而且215/45 R20的規格較為小眾,好像現在開始流行高窄輪圈的設計。
即使在車外,你也能感受到大眾ID.3的轉彎半徑較小。因為轉向打死的時候,車輪的角度明顯要比一般情況下更大。配合不到4.3米的車身長度(比大眾高爾夫還稍短),以及後驅特點,轉向上相當靈活精準。而且藉着轉向角度大的特點,很清楚的可以拍攝到前懸掛結構中,除了下支臂和轉向拉桿外,採用了部分鋁製結構來降低配重,以及提升靈活性。
日常駕駛中,像HUD抬頭顯示和自適應巡航功能,之前也都比較熟悉了。依舊是旋鈕式的集成擋位,撥杆尺寸較大,習慣之後就很省事。B擋在日常行駛中的動能回收力度調校很好掌握,這一點在之前的ID.系列中也提到過多次了。如果實在不喜歡動能回收的感覺,也可以直接D擋模式,行駛過程中兩者的切換也非常便利。
值得一提的還有對開式雨刷,道路試駕正好是下雨環境,這樣的雨刷設計讓前擋的視野更好,幾乎沒有死角。不過狹窄環境或彎道中的視野就需要注意了,或許因為空氣動力學等原因,車輛的A柱角度較大且修長。雖然設計了“小窗户”,但仍然會有一定遮擋。這點在賽道中也是,左側高速彎道的彎心點基本會被A柱覆蓋。
前排轎車,後排SUV?小標題就是我對大眾ID.3乘坐方面最大的感受,因為最開始我坐在後排,第一感受就是視野怎麼這麼好?我還在想是後窗尺寸比較大,但也不至於是這種感受吧。後來發現,後排坐姿要比前排高很多,基本上比緊湊型SUV的後排只稍矮一點。再等到坐在駕駛位,就發現還是一台轎車,只不過仍然比大眾高爾夫這類車型視野要高一些。
空間上的特點當然是受到了電動機、電池等結構的影響,但是這些似乎並不影響日常的乘坐體驗,因為大眾ID.3的車身整體較高。翻看車身數據,你會發現大眾ID.3在長度和寬度上,與大眾高爾夫相當接近。但是高度和軸距,則要明顯多出一大截。1568mm的車身高度,就是與自家的大眾途嶽比起來,也只矮了6cm多。結果就是,前排的頭部空間基本超過了2拳多(身高170cm)。後排即使“墊高”了,也還有1拳左右的空間,這對同級別轎車來説已經算不錯的了。
而腿部空間方面就毫無懸念,2765mm的軸距,要放在以前妥妥是B級車的數據,就算是如今的A級車中,也是相當出色的數據。有了這個底氣,大眾ID.3在座椅上設計的都相對寬大。後排明顯超過2拳的腿部空間與軸距的數值是相匹配的,中央地板凸起也並不明顯,滿載成員的壓力不大。同樣的,行李廂尺寸也比較可觀,目測大概在450L左右。單看空間屬於大尺寸A級車或普通B級車的標準水平,但實際上,兩廂車的大開口,會讓行李廂利用率大幅提升。
最後聊一點其它方面的小感受,比如皮/織物材質拼接的座椅,其織物面料方面的做工感受比較特別,如果不是我這台白色車身,它的織物面料會是範圍更大的那一部分,然後採用車身同色設計。同樣的,中控台上方也會是車身同色,白色車身自然也就是米白色中控台。這裏也是中控內飾部分,比較明顯採用軟性材質的位置。另外似乎淺內飾的出風口為古銅色,搭配淺色親膚塑料材質車門面板。深色內飾為銀色出風口,搭配亮黑鋼琴漆車門面板。其實我會更喜歡銀色出風口以及親膚塑料材質車門面板的組合,因為鋼琴漆面板實在太粘指紋了,不過好像是不提供這種組合的。
總結:大眾ID.系列試駕體驗的也比較多了,之前也談過多次,該系列的駕駛體驗和習慣會更趨近於燃油車,上手更為容易。同時像B擋的調校,表顯里程的精準度,新車條件下的異味處理等細節體驗,都表現出傳統大廠的細節用心。
不過越是這樣,我就越是想感嘆為什麼第一台國產的不是大眾ID.3呢?因為這台富有樂趣的兩廂車,太容易讓人勾起大眾汽車給人的回憶。如果每每提到適合年輕人的第一台車,都不是那麼實用。那大眾ID.3如果作為年輕人的第一台純電動車,或許可以陪伴的時間更長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