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難見真情――內地減災專家支援澳門紀實

  新華社澳門9月16日電 題:患難見真情――內地減災專家支援澳門紀實

  新華社記者 王小旎 劉暢 胡瑤

  今年8月,澳門遭遇60多年來最強颱風“天鴿”侵襲,損失慘重。然而災難面前,澳門並不孤單,解放軍駐澳部隊、國家商務部及廣東省等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幫助澳門同胞共渡難關。

患難見真情――內地減災專家支援澳門紀實

  資料圖:9月14日,記者走進了十月初五街。在康公廟前,一面紅色的橫幅首先映入記者的眼簾,上面寫着:“一眾受災的街坊們,向前來災後援助之駐澳部隊、警務、消防、救護、消潔人員及各界義工團體,致上衷心的感謝及敬意:您們辛苦了!”中新社記者 洪少葵 攝

  當前,澳門災後重建工作有序展開,社會生活基本恢復正常。為了讓澳門建立更加健全完善的減災避險機制、實現城市科學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國務院減災委、港澳辦、民政部日前集結了內地頂尖減災專家赴澳門考察評估,協助特區政府對今後的抗災應急工作進行規劃。

  最強陣容 快速集結

  8月23日,強颱風“天鴿”登陸澳門,造成10人死亡、200多人受傷。據澳門特區政府初步估算,此次颱風造成的損失近115億澳門元。

  “天鴿”離澳三週後,各項恢復工作有序進行。應澳門特區政府邀請,經中央政府批准,國家減災委及港澳辦共同組建了一個22人的專家團,由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閃淳昌帶隊,於9月13日至17日赴澳門協助特區政府對此次風災進行評估總結

  據介紹,該專家小組成員分別來自民政、氣象、電力、水利、消防、安全監管、電信、建築及應急等不同單位。

  評估團此次行程滿滿。在與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及特區政府各個部門負責人會見、深入交流的基礎上,專家們分成7個小組去往當時受災嚴重的地段和單位考察,進一步聽取各方意見,隨後向特區政府進行彙報,作出初步評估。

  “這是專家團首次出境協助特區政府進行災難評估總結,深感責任重大,一定全力以赴,不辜負中央政府的委託和澳門特區政府的期望。”閃淳昌説。

  檢討災害 科學評估

  據悉,“天鴿”颱風是自1953年澳門有颱風氣象記錄以來,對澳門影響最強的颱風,隨之而來的海潮也是自1925年澳門有相關記錄以來潮位最高的一次。

  閃淳昌強調,專家團此行是在特區政府指導下作出評估總結,會“依法依規、當好參謀”。災難的應對,從預防準備到檢測預警、處置救援及恢復重建,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專家團會秉持“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態度。

  14日,專家團分為7個小組,依照各自專業與特區政府相對應的部門負責人展開探討,隨後分別趕往重災區十月初五街、曾遭嚴重水浸的停車場及居民樓、內港、青洲水廠及路環發電站等地考察,評估恢復狀況。

  在16日的記者會上,專家代表向媒體介紹初步評估結果。國家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高級工程師蔣肖認為,受災最嚴重的海傍區需要建立水閘來控制洪水災害,目前正在論證及完善設計方案。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國家電力規劃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黃曉莉表示,未來應進一步推進澳門電網與珠海電網的第三通道建設,加強外網向澳門供電的可靠性和保障能力。此外,水浸區的電力設施也應進行差異化設計和改造,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防風防水標準。

  國家氣象中心台海中心研究員錢傳海表示,此次颱風移動速度快,風速約為一般颱風的兩倍以上,且有別於通常在登錄前風勢減弱,而在近海快速增強,並於最鼎盛時期登陸,增加了預報難度。他建議,氣象部門可加強對災害天氣的研究,提升預警能力;擴大專業人員隊伍,培養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行業人才;促進澳門與內地其他城市氣象資源的共享;進一步細化颱風及風暴潮的等級等。

  用心呵護 永續發展

  面對此次風災,澳門特區政府及時採取各種措施積極應對,隨後迅速成立了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還於近日率特區政府代表團赴粵,與廣東省政府共議防治水患。

  此次為期5日的評估行程僅是一個開始。據悉,專家團將於9月底向澳門特區政府提交初步評估報告;並在年底前不斷反思,對近期相關工作給予建議;最後,應特區政府要求,專家團還將協助制定澳門防災減災的中長期規劃,以應對日後的新挑戰。

  閃淳昌指出,經過數天探討,專家們一致認為兩地未來在災害預警、減災避險等領域可建立多方面合作機制,例如氣象領域應建立會商機制,電力領域需儘快建設第三條通道,人才培訓交流方面也有很大合作空間。

  澳門特區政府土地工務運輸局副局長張潤民表示,澳門很幸運能夠迎來這支高水平的專家團隊,為澳門帶來寶貴資源。日後希望有更多機會去內地考察學習,在如何依託內地先進的實驗室技術等方面建立長期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78 字。

轉載請註明: 患難見真情――內地減災專家支援澳門紀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