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臨其境 與新聞同行

來服貿會新京報小屋

沉浸式體驗新聞現場

“聲”臨其境 與新聞同行
“聲”臨其境 與新聞同行
“聲”臨其境 與新聞同行

在服貿會文化服務專題上,特別設置了“媒體融合展區”,聚焦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發展,圍繞“1+4+17+N”媒體融合發展格局,展示中央在京媒體和北京市屬媒體的融合發展成果。

一間設計獨特、動靜相宜的“新京報小屋”,在服貿會上巧妙地展示着新京報在媒體融合方面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小屋”的核心設計理念,用從報紙的“外貌”到視頻牆的“內核”轉變的具象方式,表達新京報從報紙到以視頻為代表的融媒體轉型,觀眾通過實時視頻錄播投屏互動,體驗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工作狀態和工作方式,沉浸式參與體驗,以實際行動與新京報一路同行。

目前,新京報報紙、新聞APP、微博、微信、抖音、快手、新京報網、千龍網在內的全媒體平台已覆蓋超1.4億人次的受眾。新京報APP實現了20個頻道、146個欄目、7x24小時不間斷新聞推送,日均原創內容達到450條,用户下載量已突破7500萬人次;“我們視頻”日均播放量超2億;新京報官方微博粉絲數位列都市報第一位;新京報微信矩陣總粉絲數超過1000萬。

800餘報紙版面

“新京報小屋”是一個長5米、寬5米、高3米的長方體,分為內外兩層。小屋外牆圍繞四周的噴繪展板上,展示着800餘個新京報近兩年正式刊發的報紙版面,內容涵蓋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時政要聞、民生時事、科技成果、優秀文化等,呈現出新京報報道內容的深度、設計的美感、風格的清新。

這些報紙版面同時也展現着新京報融媒體建設的各種產品形態,體現出報、網、端、微、屏全媒體覆蓋的龐大陣容和視頻矩陣的強大傳播力。

在“新京報小屋”的正面醒目位置上,特別展出了5個特殊的報紙版面,多組翔實的數據展現着新京報近年來融媒體發展的足跡與成果。

75塊LED屏

小屋內,屋頂的鏤空版面噴繪和四面牆壁的全面屏設計,讓參觀者瞬間置身於由LED屏構建而成的動態空間。前、左、右三面3×3米的屏幕中,一個個重大新聞事件現場和一張張年輕的新京報記者形象撲面而來,75位出鏡記者均為新京報近幾年入職的年輕面孔,平均年齡不到30歲。他們彼此接力,播報着新聞,傳遞着新聞的力量。

照片牆 致敬醫務工作者

參觀者進入小屋後,身後是由新京報此前推出的一組圖片專題報道《天使之眼》,25幅圖片是25名北京援鄂醫護人員的面部特寫,新京報也藉此向奮戰在今年抗疫一線的全體醫務工作者表達致敬。當觀眾結束了內部空間的參觀、體驗,準備離開時,回頭便會看到這面照片牆,可以説是意外的驚喜。

“我是新京報記者”

“新京報小屋”不僅是一個展示的平台,參觀者在此還能進行互動式體驗,體驗“新京報記者”採訪的新聞現場,過一把“記者癮”。

打開隱藏在報紙版面中的第一道門後,參觀者將得到一個話筒。然後打開第二道門,即可進入小屋。第二道門上寫着“去新聞現場,與新京報記者同行”,配以新京報客户端LOGO,讓參觀者對小屋內部的陳設更加充滿好奇。

屋內架設的攝像機會將參觀者的影像及音頻投放到LED視頻牆上,參觀者對着攝像機口播“我是新京報記者××,我在新聞現場”,即可實現與新京報記者同屏互動,直觀感受全媒體時代“新京報記者”採訪報道的獨特魅力。

採寫/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0 字。

轉載請註明: “聲”臨其境 與新聞同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