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從“破窗效應”角度解析,為何父母越用心孩子會越失敗

今年因為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可以説孩子和父母得到了一個長時間的在家相處的時間,但這也是矛盾激化的時間。

微博上網友們紛紛吐槽:"再不開學我媽就要把我轟出去了"、"沒想到疫情還加重了親子矛盾"、"每天都要承受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嘮叨"等等。

家長們卻覺得很委屈很生氣,明明自己養孩子這麼用心,可以説是無微不至、面面俱到,但是到頭來卻把孩子養出了一身臭毛病:吃完飯就躺在牀上什麼也不幹、上課不是丟三落四就是找藉口亂跑、説話不尊重等等。

今天我就想借《巨嬰》這部動畫短片來和家長談談"父母的愛,實際上隱藏着巨大的陷阱"。

一、心理短片《巨嬰》:別讓你的"愛"阻攔了孩子成長

這部心理短片的主人公男主是一個大號"巨嬰",看起來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但是早上起來卻赤裸着上半身,大喊一句"媽",然後媽媽就會立刻過來幫他穿衣服。

看到這裏我相信你們一定和我一樣感到不可思議,但接下來的劇情更匪夷所思。

這個大號"巨嬰"整天除了玩手機,什麼都不幹,甚至連吃飯、刮鬍子,都要媽媽來幫他完成。

爸爸雖然有些看不下去了,但是也只是沉默,就像家裏的一個局外人一樣,不聞不問,家裏不管發生什麼似乎都與他無關。

結果沒想到,路上的一場車禍將他帶走了。

整個家庭突然失去了經濟支柱,媽媽只能開始變賣家裏的物品來勉強維持生活。

但主人公卻一點都不懂得體諒母親,不僅是每天繼續打遊戲享樂,還對母親的無意打擾而指指點點,表情很不耐煩。

甚至不顧家裏的經濟情況,看到電視裏的VR產品就立刻要讓媽媽買,而媽媽只能嘆氣搖頭,真的像照顧一個小baby一樣哄着。

就像小時候一樣,孩子不管要什麼,即便這個東西在他這個年紀根本沒什麼用,但只要孩子開口,父母都會無條件滿足。

現在"巨嬰"因為媽媽沒有像兒時那樣滿足他,就生氣發怒,母親將僅剩的錢給了他,他卻生氣地打掉了。

看到精疲力竭的母親癱倒下來,無不讓人感到心酸。

看到孩子不開心,母親只好想盡辦法哄孩子,但兒子都不領情。

最後令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母親將自己的"腎臟"拿給孩子,讓他去換錢買VR。

"巨嬰"一看高興得不得了,立刻拿去買了VR。

享樂後孩子餓了,便不耐煩地叫母親,卻怎麼叫都叫不醒,他才發現母親已經死了。

但"巨嬰"並沒有因此而愧疚難過,而是生氣地自己找吃的了。

最後他選擇回到母親的肚子裏,因為他沒有能力養活自己,無法面對以後的生活,他只想做回嬰兒。

二、為什麼家長越用心,孩子的壞毛病越難改正

相信大家看完後心裏都壓着一塊大石頭,可能因為這部動畫雖然短,但是卻映射出了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現狀。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新聞,一個成年人,就跟短片裏的"巨嬰"一樣,因為父母對他極度寵愛,什麼都不讓他幹,最後父母都累死了,而他竟然連送上門的飯,沒人喂都不願意自己吃,最後活活將自己餓死了。

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這樣的極端,但是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正在把孩子推向這樣的深淵呢?

就像《巨嬰》裏,男主人公一起牀就喊媽媽幫他穿衣,而在這個過程中他還手拿遊戲機玩遊戲。

同樣,在媽媽幫他刮鬍子的時候,他也一直在玩遊戲。

他擁有健全的四肢,對沒有生活的能力,他成長的過程似乎喪失了自理的技能,只剩下對享樂的慾望。

當他對享樂的慾望越來越大,而生活的能力越來越弱時,他同樣也喪失了對家人的同理心,在他的眼裏,父母就變成了幫助自己享樂而賺錢的工具人,所以在媽媽為了他而死後,他也沒有感到愧疚和痛苦。

我們其實會很容易發現,在生活中我們在過度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其實也在縱容孩子的毛病。比如孩子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如果家長不及時制止,幫孩子改正,那麼孩子就會習以為常,等父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再想去改正就晚了。

在心理學上管這個叫"破窗理論",這個理論就是説,一旦在環境蟲產生了不好的現象,一旦放任它存在,沒有及時地修復,那麼周圍人就會不由自主地受到前面這個行為的影響,從而繼續這個破壞行為。

而很多時候,家庭裏的"破窗效應"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孩子總是丟三落四,父母幫忙找;

孩子起牀太晚不疊被子,父母幫忙整理;

孩子吃飯太慢,父母馬上上手喂;

孩子作業很晚還沒寫完,父母幫忙做……

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什麼事情不用努力做也沒事,因為父母會幫忙做,等孩子養成了這個壞習慣,父母再想糾正,就為時已晚了。

三、避免陷入"破窗理論",讓孩子真正獨立自主

1、提前預防孩子的壞行為習慣

因為現在很多家長都在外工作,可以説對孩子的觀察和陪伴都不足,所以這時候就很難發現孩子潛在的壞毛病。

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細心觀察孩子,即便在短暫的陪伴時間裏,也要注意孩子的習慣問題,而不是在一旁玩手機。

就像《巨嬰》裏,父親明明看到了妻子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卻也只是冷漠地看着、離開,他即使很忙,卻也能看到過度寵愛的問題,但也沒有阻止和糾正。

2、家長要學會"偷懶"

在這個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很多家長的思想就是"孩子負責安心學習,其他的父母解決",但這樣觀念下培養出來的小孩,也只能是"巨嬰"一個。

我在生活中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哎呀這個你不會,你去學習吧"、"做個飯磨磨唧唧的,廚房都要被你炸了,你給你去學習"、"孩子這些你不用管,好好學習就是給我們最大的回報"……

我們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能夠陪伴孩子一生,但我們要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們不能將自己的一生都撲在孩子身上,這樣只會讓雙方都疲憊不堪、痛苦難忍。

我們之所以對孩子進行教育,不是為了滿足孩子的物質慾望,而是讓孩子在今後的社會中能夠獨立生活,而不至於像《巨嬰》男主人公,或者新聞裏活活餓死的成年人那樣。

3、給孩子一個舒適温馨的環境

其實孩子壞習慣的養成,也和家庭氛圍有關,有時候我們總是嘮叨個沒完,孩子自己能夠意識到看太多電視、漫畫書對會眼睛不好,但是家長的一張嘴囉嗦個沒完,孩子叛逆心起就容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了。

我們不想讓孩子玩手機玩電子遊戲,想讓孩子多看書,我們就可以在家裏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家人裏都各捧一本書,大家都一起看書,相信孩子會很難看不進去書。

總而言之,家長一定要處理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和距離,把握好度,才能真正避免"破窗理論"。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8 字。

轉載請註明: 《巨嬰》:從“破窗效應”角度解析,為何父母越用心孩子會越失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