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守護家園 我們同在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綜合

徐雄偉(右二)在為戰士講解泡泉的識別和處置方法。

黃 勇攝

陳海波正在清理道路上的淤泥。

徐 靖攝

汪晗(右一)正在和同事們一起巡堤。

範昊天攝

編者按:連日來,南方多省份進入抗洪防汛期。汛情牽動人心,防汛中那些奮力擔當、向險而行的身影也温暖着我們的內心。

他們中有參與過1998年抗洪的老戰士,“22年前是我,今天還是我”;有接力抗洪的祖孫三代,“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還有曾在洪水中被救助、這一次挺身而出的“90後”,“小時候你守護了我,長大後我來守護大家”。

面對汛情,人民子弟兵、公安幹警、消防救援人員與廣大幹部羣眾不捨晝夜,築起放心之堤。時光更迭了面孔,奔向一線的身影卻一如既往、勇往直前。代代相傳的抗洪精神,賡續綿延的使命擔當,給了我們一次又一次戰勝困難的信心與勇氣。

守萬家燈火,護美好家園,我們“戰”在一起,愛在傳遞,信仰在接力。

98抗洪老兵帶戰士再上堤壩

“老隊長教我的,我會再傳授下去”

22年過去了,“70後”98抗洪老兵徐雄偉帶領“00後”和“90後”武警官兵,又一次衝上了鄱陽湖大堤。

7月11日7時許,江西永修站水位猛漲至23.53米,超出1998年23.48米的歷史極值。全長41.78公里的永修縣九合聯圩飽受衝擊,泡泉、管湧險情頻發,堤內2萬餘名羣眾和5萬多畝耕地危在旦夕。

接上級指示,武警江西總隊鷹潭支隊支隊長徐雄偉迅速集結100名官兵,冒雨奔襲400裏,於11日22時55分抵達九合聯圩城南村段,投入抗洪戰鬥。疾風驟雨中,戰士們肩扛背馱手手相傳,用1.5萬餘個沙袋搶築起長約80米的圍堰,直到天矇矇亮,險情才初步被控制。

一夜沒閤眼的官兵們癱坐在堤壩上,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浸透衣背。有戰士脱了鞋,腳板已經發白起泡,手臂上是道道傷痕。那一刻,徐雄偉彷彿看到了22年前的自己。

21日,“95後”戰士胡志兵中暑暈倒了,當年,徐雄偉也曾因為連續高強度作業而暈倒在大堤上。當時,老隊長匆匆趕來,把一整瓶風油精都塗抹到了他後背上,半小時裏,跪在地上一刻不停地為他刮痧解暑。這一次,徐雄偉也用起了同樣的辦法。

這支以“90後”“00後”為主的突擊隊中,不少戰士頭一回參加抗洪。怎樣辨別泡泉?如何封堵管湧?徐雄偉伏在泥濘中,一點點刨開雜草石塊,手把手演示講解。“眼觀清濁、耳聽水聲、手摸温度、腳探流速……”脱口而出的正是老隊長20多年前教他的口訣,“老隊長教我的,我會再傳授下去。”

截至7月21日,這支年輕的突擊隊已成功轉移被困羣眾2360餘人次,封堵泡泉管湧24處,搬運裝填沙石7.6萬餘袋。

奔赴抗洪一線當天,正是徐雄偉兒子徐嘉睿初中入學考試的日子。沒在兒子身邊,徐雄偉覺得身邊這些年輕的戰士都是自己的孩子。每隔2小時,徐雄偉會扯着嗓子喊官兵們上堤塗抹防護藥膏,腳板、趾縫、後背……他不厭其煩地提醒。“等洪水退去,要把圩堤完好地交還給羣眾,也得把我的官兵孩子們平安帶回家。”

歲月更迭,戰場轉換,雙鬢間染上了幾許斑白,老兵不曾離開。年輕一代,接續抗洪,臉龐上仍留有幾分青澀,新兵勇往直前。

三代人,半世紀,接力抗洪搶險

“身後就是農田,圩一定要保住”

7月21日,天晴。見到陳海波時,他正帶領村民在圩埂上剷土。時至晌午,天氣炎熱,不一會兒,他前胸後背就全濕透了。“趁着天氣好,得趕緊加固拓寬圩壩。”此時,壩內江水幾乎已經與壩頂齊平,一望無際的江面上,點綴着點點樹冠和只露出頭的電線杆。

今年28歲的陳海波大學畢業後就回到安徽蕪湖白茆鎮大江村工作,至今已有5年。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期間,入夏防汛早已成為慣例。“今年的汛情出乎預料的兇猛,暴雨不停,江水猛漲,巡堤、築圩、搶險就成了家常便飯。”陳海波説。

17日中午,大江村協力圩西壩發生漫堤,江水溢向農田,形勢危急。陳海波調來幾台挖機,不多時便在壩上築起了一道約50釐米寬40釐米高的子埂。正當大家略鬆一口氣時,險情突現,“快!發現一處管湧。”人羣中傳來一聲呼叫。

“撲通”一聲,陳海波跳進了水裏,一邊用身體堵着管湧處水流的衝擊,一邊喊道,“趕緊順着我周圍打樁,漏水的地方找到了,就在這裏。”隨着一根根木樁釘進水裏,協力圩終於化險為夷。

回到岸上,陳海波成了“泥人”。此時大家才想起來,他不會游泳。

“忘了。”當記者問起來,他只回答了兩個字。“我們身後有2400畝農田,200多間房,圩一定要保住。”陳海波説。

長在江邊的陳海波,對洪水並不陌生。1954年,長江流域洪水肆虐,陳海波的爺爺陳永勝投入防汛。扛沙袋、遞石頭,爺爺跟着村裏人和人民子弟兵們一起,將洪水堵在了家園之外。因為勞動積極又熱心,陳永勝後來當上了生產隊長,每到夏季,防汛也成了陳家的大事。

耳濡目染,陳海波的父親陳傳好很小就學會了如何抗洪、如何搶險。1998年,大江村又一次受到洪水威脅,陳傳好跟村民們每天都在巡堤、搶險。“那時我才6歲,就記得每天大人們都累得不想説話,但只要有事抓起衣服就衝出去。”陳海波説。

小時候,每到汛期,爸爸就不着家,成天圍着堤壩,隨着年齡漸長,他愈發明白了爺爺和爸爸每到汛期時的嚴肅和鄭重,“身後就是我們的家園,把洪水擋在身前,才能保護家人、保護村民。”

曾在洪水中獲救,如今報名守堤

“現在輪到我來接力了”

週日的清早,下了整夜的大雨,湖北武昌江灘月亮灣輪渡碼頭4號閘口附近,江水已經漫過了江灘公園廣場,碼頭的門樓、綠化樹和電線杆都浸泡在水中。

身穿厚實的軍綠色雨衣,戴着“防汛值守”紅袖章的汪晗,站在長江干堤上,看着腳下台階邊的江水,眉頭緊蹙,“現在的水位是28.4米,超過警戒水位1.1米。天氣預報説接下來還有持續降雨,我們的巡堤工作一點不能馬虎。”

“90後”汪晗是武漢市武昌區徐家棚街徐東社區的一名網格員,已經在社區工作了5年。而參與到防汛工作,這是第一次。

受連續強降雨的影響,長江武漢段水位持續上漲,各區防指緊急增派人手,加強巡堤查險,落實24小時值班駐守。接到街道的通知,汪晗和同事們第一時間報名上堤。

汪晗負責的區域,是武昌江灘月亮灣段2.8公里的長江干堤,這裏是武漢著名的防汛險段。輪到值守時,她每天6點不到就要趕到值守點位,和同事們沿着長長的堤壩開始巡邏。

巡堤時,汪晗必須緊盯岸邊的水位變化和水流情況,看看有無氣泡和漩渦,因為這可能是滲漏甚至管湧險情。一旦發現異常,便會立刻記錄,並插上小紅旗作為標記。回去之後立即上報,水務部門會派人過來查看、處理、排除險情。

汪晗對於洪水的記憶來自1998年,那一年她8歲。那天雨很大,她早上上學,走到學校得知停課了。和幾個同學往回走的路上,水淹到了大腿位置。正當他們害怕時,幾個身穿迷彩服的人出現,把他們抱到衝鋒舟上,一個個送回了家。

“22年前,解放軍叔叔救了我們,現在輪到我來接力了。”汪晗説。

和汪晗同組巡堤的徐東社區副主任趙永忠今年52歲,1998年曾參與抗洪,在武漢江堤上守了一個半月。“那時候江邊還是簡陋的土堤,現在不僅新修了堅固的混凝土堤壩,還新建了鋁合金移動裝配式防洪牆,在原有堤防基礎上加高2米。”趙永忠説,他們很有信心打贏這場戰鬥。

戴林峯 徐靖 範昊天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2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