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晚間,“目前沒有扣押任何印方人員”這句話悄悄火了。短短的10多個字,其實已經回答了最近幾天很多網民的關切。最關鍵的一個詞毋庸置疑就是“目前”,用爛俗的詞來形容,是意味深長。
資料圖
現在的印度,貌似失去了“南亞霸主”的威信,有點輸不起。從印度傳出的各種消息比較多,也出現了要進行報復的聲音,手段無非以下幾種: 1、煽動民粹,抵制“中國製造”。在戰場上吃了癟,印度方面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就是利用自身的龐大市場進行施壓。現在,印度內部的情緒被一種力量激發,再度出現了不理智的抵制中國商品的黑潮。 帶有強烈民族主義情緒的標籤在印度人使用的社交媒體上已經成為熱點話題。而手機制造商鑑於這種情況也被迫推遲了旗艦產品的直播發佈會。據路透社6月17日報道,“印度全國貿易商聯合會”號召其代表的7000萬實體零售商發動抵制運動,甚至揚言不怕業務遭受損失。 而一些愚蠢的印度民眾開始砸毀他們之前非常喜愛的進口商品。這一幕似曾相識。印方還傳出消息,新德里方面可能將禁止華為參與印度的5G建設,直接站到西方一邊。 其實早在2020年4月份,印度就已經通過一項關於修改外商投資政策的法規。印方決定,任何來自與印度接壤的國家投資者,必須在新德里設計的路徑下投資。顯然,印方主要針對的就是中資,目的是保護本國的企業不被大規模收購。
對於印度出現的這種亂象,有西方媒體一針見血地支持,雖然這種盲目的抵制活動會給莫迪所提倡的“自力更生”和“印度製造”帶來強心劑的作用,但現在印度對華依賴更強。印度30家超過10億美元的私企裏,中資佔有其中18家的多數股份,而且中資還入股了印度至少75家電商、金融科技、物流等公司。雖然印度處於逆差,但即便是不平衡的貿易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印度從失衡裏獲益良多,通過進口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不僅節約了寶貴的外匯,還提升了資本效率。 印度盲目煽動抵制風潮,其實最終損害的還是自己的長遠發展。 2、西方長期以來一直試圖“以印製華”,印度或選擇飲鴆止渴。《紐約時報》在6月19日報道稱,美國及其盟友多年來一直試圖將印度拉上戰車。這次衝突為西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説服印度的機會。 事實上,印度近年來已經慢慢傾向西方。2015年之後,印度和美國在安全和防務領域的合作開始提速,並在2020年2月確立了“全球全面戰略伙伴關係”,這表明新德里方面一直堅持的“戰略自主”原則正被逐漸削弱。
美日澳在“印太戰略”下一直積極拉攏印度,而印度為自身利益考慮不願倒向某一陣營,即便在冷戰時期也是如此。不過現在當印度發現在國力上無法與“東方之龍”相提並論時,或許會正式加入美國早已擬定的“美日印澳”四方機制。而這也是新德里在對華談判時掌握的一個籌碼。 3、有印媒叫囂要推動世衞組織調查新冠病毒起源,明顯是配合西方。現在印度在世衞組織內部擴大了影響力。2020年5月22日,印度衞生和家庭福利部部長哈什-瓦爾丹開始領導世界衞生組織執行委員會的工作。除此之外,印度人還在世衞組織佔據了另外2個重要職位,一是負責監督開支的外審計員,二是首席科學家。 可以説,印度顯著擴大了在世衞組織內部的影響力,這也是新德里方面野心勃勃的表現。鑑於印方控制了世衞組織的3個關鍵位置,西方國家對印度方面也刮目相看。 此前,澳大利亞已經在4月份挑頭串聯試圖發動“國際獨立調查”,而在6月初,印度與澳大利亞把雙邊關係從“戰略伙伴”提升至“全面戰略伙伴”,還簽署了一系列與軍事、科技等有關的協定。印澳兩國不排除會共同掀起一股逆流。 儘管有上述一些報復手段,但對印度來説也是“殺敵100自損1000”的傻事。印度之所以一直無法被承認是大國,就是因為英國留下的“毒藥”限制了印度。 要知道,印度沒有與周邊任何鄰國解決邊界劃分問題。印度在涉及邊界問題時,總是漫天要價,而且拒絕妥協。譬如東西兩塊,其實都不屬於印度,但新德里方面根本不考慮本國的實力,試圖通吃。印方這種心態導致談判根本無法取得任何進展。 這次是印度率先越界挑釁,已經吃到了教訓。而大國出於長遠考慮,與1962年那次一樣沒有公佈具體傷亡,避免雙方民眾產生對立情緒。而印方在這種情況下依然選擇非理性地擴大事端,並試圖顛倒黑白將責任甩給對方,那就是給臉不要臉了。
新德里方面如果放聰明點,就應該選擇給局勢降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印度向中方認個錯道個歉,其實並不丟人,反而能襯托出一個“雛形大國”的胸懷。以後新德里應該清楚:不要以昔日大英帝國高高在上的心態對華打交道,否則下場會很不漂亮。印度要認清自己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