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軍裝 颯爽如故

自主擇業勇攀“人生高峯”

脱下軍裝 颯爽如故

  “目前我正可以心無旁騖地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誰説人到中年不可以再次起步,對於北京雲聯慧通科技公司總裁高小玲來説,她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從部隊到地方,從自主擇業到創業,憑着雷厲風行、任勞任怨的軍人特質,迎來了她的“黃金時代”。

  從大學教授到企業管理者

  在7月30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舉辦的“退役軍人座談會”上,高小玲作為退役軍人代表做了發言。

  個子高挑,娟秀、知性,摘掉口罩,露出恰到好處的妝容,這樣一個知性的形象與記者潛意識裏的退伍軍人形象有些差別,而她也看出了記者的疑惑,説她做企業前是一位部隊大學教授。

  1990年入伍,1997年軍校畢業後留校任教,2016年從航天工程大學副師職、副教授自主擇業,2017年初來到經開區工作,2019年6月作為創始人之一以技術入股成立北京雲聯慧通科技有限公司,高小玲的這些經歷可以説是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精彩。

  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從大學教授到一名企業員工,從一名軍人到普通百姓,這裏麪包含着好幾種身份和角色的變化。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説,每經歷一次身份的變化,就需要一個調適期,但對於高小玲來説,她覺得這是非常自然的一種轉變,她並沒有太大的心理上的震動。

  “崗位在變,始終不變的是立足崗位、默默奉獻的行為準則,雷厲風行、任勞任怨的軍人特質。”高小玲説。

  在部隊本有很好的發展空間,完全可以幹到退休,但考慮再三後,高小玲還是作出了自主擇業的決定。

  剛開始高小玲也遇到過不少困難和壓力,但在部隊裏磨練出的堅定意志和自身出色的科研能力,讓她很快就在業內獲得認可。2017年被聘為河北省某交易中心專家顧問,同年通過北京市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評審,被評為自然科學系列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專業研究員。

  不做沒有把握的事

  強者不會安於現狀。從科研人員到企業管理者,高小玲在不被大多數人看好的“中年”時代,進行了又一次的身份轉變。然而她卻説現在是最好的時期。“兒子已經上大學,家庭不需要牽涉太多的精力,我正可以把所有的時間投入到工作中,把企業經營好,讓科研成果能得到更大範圍的應用。”

  這個年齡階段開始創業,在大多數人眼中都有冒險的成分,但高小玲卻坦言:“我不會做沒有把握的事。”

  從科研人員到企業管理者,高小玲覺得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因為她所從事的工作領域並沒有太大變化。在大學裏,高小玲除了教學也在做通信領域科研工作,同時還承擔過管理等工作。目前公司還在起步階段,只有不到20人,相比其他領域,科研人員的專注力更高,越專注就越能把產品做到極致。

  公司正式運營不到一年,已發佈發明專利5項,取得10項軟件著作權;研發設備通過工信部無線電設備型號核准;通過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無線電設備各類型式試驗;通過ISO9001系列認證;與華北電力大學成立華電慧通聯合實驗室;通過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產品進入中國大唐和國電的採購名錄。

  今年7月中旬,公司還參加了經開區社會事業局組織的“2020年北京市退役軍人創業創新大賽”經開區選拔賽,並榮獲新興產業組第一名,下一步將代表經開區參加市裏的競賽。

  高小玲表示,榮譽是認可也是激勵,未來還有更多挑戰,不過她和同事們已經做好了“迎戰”的準備。融媒體中心記者 吳小曼

老軍醫社區上崗

脱下軍裝 颯爽如故

  一身綠色襯得人精神抖擻,帽子上的紅星閃閃發光,這是去年社區舉辦的重陽節活動中,社區黨支部為高慶林拍攝的個人照片。時隔多年,再次穿上這身衣服,他難掩欣喜,整個人變得神采奕奕,眼神裏都閃着光。他説,那綠色是他身為軍人永不言棄的顏色,那紅色是激勵他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動力。

  騎馬1小時 免費為鄉民看病

  回憶起自己的從軍生涯,面前這位衣着樸素的老兵有説不完的話。1957年,為提高軍隊的文化素質,國家發佈動員令,要在中學生裏面招收部分義務兵。於是,高慶林便從學校入伍,“我記得那會兒我頭一天還在上課,第二天就穿上了軍裝”。抱着讓青春在黨和國家需要的地方綻放的理想,他成為第一批應徵入伍的中學學生兵,分到內蒙古步兵學校門診部任衞生員、調劑員。

  那一年,他還未滿20歲。作為一名醫生,高慶林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戰鬥經歷,卻始終踐行着一位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初心。

  1969年,正值國家特殊時期,在二連浩特工地,一名戰士的突然死亡因被當地醫生判斷因病死亡,而引發了社會的負面輿論。高慶林收到上級指示火速奔赴當地開展調查,並在確認當地醫院並非誤診後,立即“轉場”趕往位於邊防線附近的施工現場,開展疾病防控工作。那天,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天夜裏,一個行色匆匆的當地孩子跑來向他尋求醫療救助:“我阿爸生病了,請您救救他吧!”看着孩子着急的神情,剛剛結束數個小時舟車勞頓的高慶林沒有猶豫,拿上裝備跟隨孩子冒着夜色出了門。因情況緊急,他忘了自己不會騎馬的危險,路上一邊抱緊藥箱一邊快馬加鞭趕往病患家裏。

  在馬背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後,他來到了孩子家,但由於醫療條件有限,他只能徒手利用現有工具為病人檢查,確診病人患了痢疾後為其開了幾副藥。看着老鄉家裏條件簡陋,他沒有收診療費和藥錢,再次轉身消失在夜色中。沒想到的是,第二天,這個孩子又找到他,原來,父親服藥後好了很多,孩子特意湊了看病錢向他表示感謝。見狀,高慶林笑着勸返了孩子,併為孩子父親又開了幾副藥。“叔叔看病是免費的,回去好好照顧你阿爸!”一句話讓孩子眼裏噙滿感激的淚花。

  因對突然死亡戰士病情的正確判斷,不但化解了矛盾,還迅速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回到部隊後,高慶林得到了上級的認可和嘉獎。後又因在部隊表現出色、甘於奉獻,多次被評為五好軍官、五好戰士。

  退役不退志 為鄰里當“家醫”

  動人的故事還在繼續。1988年,他轉業到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任黨支部書記和主治醫生。一次,一位退休幹部突發心肌梗死,他聞訊趕到病發現場,情況十分緊急,在沒有任何醫療器械的情況下,他沒有多想立刻對其施行口對口呼吸搶救,使在場同事和家屬深受感動。1998年臨退休前,正趕上公費醫療與勞保合併,北京市衞生局返聘他負責這項工作,這一做就是11年。時間花白了他的頭髮,但並未擊退他工作的熱情。周圍的親朋好友勸他退休回家,但他堅持説:“我是軍人,沒有退休一説,只要有需要,我就一直服務!”

  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高慶林一直到2018年才退休,回到社區和愛人安享晚年。但即使歲月已讓他的身材有些佝僂,卻依舊沒阻止他踐行軍人本色,發光散熱。平日裏,無論是社區大掃除、垃圾分類,還是公益活動,他和老伴兒每次準是第一個報名。身為醫生的他,還將救死扶傷的天職帶到社區。社區居民有身體不適,他主動把鄰居帶到家裏幫忙測血壓、做簡單檢查,將自己吃的藥送給居民服用緩解不適;有個居民患有慢阻肺,不知道去哪個醫院,他得知後就忙着主動幫助聯繫廣安門中醫院專家診治……今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正洶時,他和愛人又第一時間聯繫居委會,報名參與社區大門口的防疫執勤,每天主動在社區巡視,監督居家隔離人員,守護社區居民的安全。

  心理狀態決定精神狀態。在今年已82歲高齡的高慶林身體裏,始終有一顆28歲的軍人心。他説,只要組織需要他、人民需要他,他便會奮勇向前,扛起肩上的使命與擔當。“我是黨員也是軍人,活到老就要幹到老,就算現在幹不了重活兒了,也要繼續做力所能及的事,能做一件是一件!”融媒體中心記者 於曉玲

離開部隊本色未改

脱下軍裝 颯爽如故

  身形挺直氣場足,走路時昂首挺胸、步伐堅定……即使離開部隊多年,家住觀海苑社區花甲之年的退伍老兵司建生至今依舊保持着軍人的行事風範。15歲當兵入伍,23歲參與唐山大地震搶險救災,在他的生命長河裏,印象深刻的事都與軍旅生涯有關,是軍營教會了他成長,也是軍營讓他學會了擔當,影響着他的一生。

  自我磨練 從學生到軍人

  司建生出生於軍人家庭,雖然不懂父親身上軍裝及勳章背後的含義,但從小就有着當兵情結。1969年1月,年僅15歲的他放下書包,穿起軍裝,響應號召踏上了學生到一個兵的轉變之旅。艱苦歲月的軍旅生涯更加磨練人的意志。但他心裏卻從未打過退堂鼓。

  他所在的部隊是陸軍第四十集團軍司令部,是一個擁有優良傳統的部隊,初入軍營,這裏帶給了他震撼和崇敬。“打掃衞生時你去得稍微晚一點,那就連笤帚都沒了!”司建生笑着回憶説,這些都感染着他,讓他更加堅定了當一名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優秀軍人的信念。

  為快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兵,他比戰友們起得更早、跑得更勤,挑水時即使因扁擔兩頭裝滿水的水桶太沉而走路顫顫巍巍也不放棄,幾步一休息也要幫着幹,還參與了戰備工作。他説,那會兒即使條件不好也沒覺得苦,“因為當時腦子裏想的都是自己不夠勤快,怕被比下去!”

  險象環生 救災路上一心為民

  幾年部隊生活讓他成長為一名勇敢、有血性的年輕人。

  1976年7月28日是他永遠無法忘懷的一天,凌晨3時42分53.8秒,震驚全國的唐山大地震發生,他所在的軍營也有明顯的震感。當天上午,他所在的部隊就收到前往唐山抗震救災的緊急任務。

  僅用一小時,4000多名戰士、220輛車全部整裝待發,然後按上級下達的命令12點準時出發動身。

  由於大雨,前往救援的一路上充滿波折和驚險。先是路經綏中縣內六股河時,河中的水泥地面橋已被連日暴雨上漲的河面淹沒,部隊通過連線綏中縣政府緊急調派20多輛拖拉機一趟趟運送,才使軍隊得以通過。隨後,大部隊又一路經過山海關、秦皇島直奔關內開去。而距離目的地唐山越近,震感越明顯,路況也越差,“麻花般”裂開的地面和路旁倒塌的民房,讓戰士們也越來越揪心起來,一心只想着趕緊抵達唐山。

  但大部隊在路經河北灤縣時又遇到難題。原來,行至灤河大橋時,一次7.1級的餘震將灤河大橋震垮。“是師長當時下令等待其他車輛的命令才讓戰友們得以倖免遇難。”對於當時的險象環生,司建生仍心有餘悸。不過,橋斷了,河依然要過。為繼續趕路,戰友們迅速對河流上下游進行勘查,最終在附近老鄉的幫助下,在上游找了一座年久失修的破橋,並在冒雨修復後,採取人車分離的方式安全過橋。

  靠前戰鬥 不辱軍人使命

  克服了種種困難,部門在前進16小時後終於抵達唐山災區,這是當時外省趕到災區的第一支部隊。下了車,他作為警偵排副指導員立即帶領警衞排戰士展開救災行動。

  連續的高温加暴雨天氣給搜救工作增加了難度。線路癱瘓,沒有自來水,戰士們就從水溝裏取水,燒開用明礬沉澱後再飲用。救災過程中,由於很多地方不適用於用工具破除,司建生和戰友們就直接用雙手摳和搬運,雙手磨出了血泡,手套一天用壞好幾副。但再艱難的環境也沒讓大家氣餒,此刻,戰士們和災民心連心。“我們必須和時間賽跑,救出更多人。”

  召即來,來即戰,戰即贏,經過80個日夜的連續奮戰,司建生所在的部隊共計從坍塌的房屋中搜救出80多位生還者,他和戰友們也榮立集體三等功。

  從軍26年,退休後的司建生習慣在每年建軍節拿出當年的老照片看一看,和戰友們通個電話敍敍舊,再摸摸自己的勳章。如今,再回首當年抗震救災時的場景,司建生用“若有戰召必回”六個鏗鏘有力的字回應青春無悔,他説:“因為我們是鋼鐵部隊,要在關鍵時候頂得上,讓百姓放心、安心!”融媒體中心記者 於曉玲

自我清零不忘初心

脱下軍裝 颯爽如故

  看過《士兵突擊》的都曾對這樣一個場景感慨萬千,當許三多走出軍營,踏入社會,邁着軍步的他在都市人的眼裏就像是一個另類。對於許多退伍的軍人來説,許三多所經歷的他們也曾經歷過,“從軍營到社會,這是一次清零的過程,也是一次自我重鑄的過程”。退伍軍人出身的北京星網宇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網宇達”)副總裁李爽説道。

  感念部隊優良傳統

  7月30日,在“八一”建軍節即將到來之際,經開區專門為區內企業的退伍軍人舉辦了一場慰問會,在這場慰問會上,李爽見到了許多曾是軍人的同僚,一時間很是感慨。

  回想起自己20年的軍營生活,李爽直言:部隊帶給自己很強的歸屬感,在她尚且年幼的時候,是部隊教會她什麼是擔當、什麼是無私奉獻、什麼是忠誠。退伍不褪色,這些品質她一直保有並十分感念。

  1998年李爽從地方生成功考入海軍工程大學,由此正式入伍。經過深造她成為了海軍裝備部的一員,從事項目管理和計劃管理的工作。航母、艦載機、潛艇、導彈等,這些都曾在她的計劃書中出現,是她的老朋友,而這也為她後來的事業指明瞭方向。

  走出舒適圈

  2017年,響應國家號召加上個人意願,李爽大膽走出舒適圈,開始轉型,踏入市場經濟的潮流,她首先到了深圳的一家公司,但工作一年後,她選擇離開,原因很簡單,沒有歸屬感。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背後所藴含的可能是無數次的自我否定。

  第一年沒能穩住,她並沒有放棄,機緣巧合下,她來到了星網宇達,巧的是,公司的負責人也是一名退伍軍人,並且在軍工方面很有一套理念。同是軍人出身,且經手過部隊重大項目的李爽被看重,直接被聘任為公司副總。

  高職位意味着高擔當。入職之初,李爽就遇上了公司上市戰略轉型的重大難題。彼時的星網宇達民用產業內容佔多數,想要升級為高端企業必須轉變。

  不破不立。憑着一股子衝勁,李爽深入一線學習,並將在部隊中學到的堅韌信念用到了現在的工作中。而這樣的堅持也獲得了良好的成果,李爽驕傲地説,她也終於再次找到了歸屬,生了根。

  在後來的發展中,星網宇達選擇到經開區成立公司總部。談及這個話題的時候李爽説到,在經開區更多了一份包容與融合,大大小小的企業在這裏發展,尋求自己的定位。事實上,對於其他產業園區來説,經開區無疑是新的,就像是剛踏入社會的李爽,學着以嶄新的面貌去創造更多的可能。

  在談及最喜歡的一樣東西時,李爽説,她最喜歡的是之前收集的各類艦艇的模型,閒暇時,她也會跟孩子介紹它們,因為那是她的初心所在。

  融媒體中心記者 畢文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599 字。

轉載請註明: 脱下軍裝 颯爽如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