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駐澳記者住所遭搜查,無故盤問數小時,澳美為虎作倀沒好下場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綜合

近日,“白色恐怖”在澳大利亞沉渣泛起。

9月8日,新華網發佈題為《“白色恐怖”在澳大利亞沉渣泛起》的文章。文章提及,2020年6月26日,澳大利亞國家情報機構人員在沒有任何正當理由,沒有提供任何證據的情況下,“突襲”搜查中國駐澳媒體記者居所,並對記者進行長達數小時盤問,並帶走記者工作電腦、手機、移動U盤、文字手稿等

更為無理的是,澳大利亞方竟要求中國記者就此次搜查活動對外“封口”。

9月9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據報道,今年6月澳大利亞安全情報人員對3家中國駐澳媒體的4名記者進行了突擊搜查,並扣押工作電腦、手機等物品。中方是否能核實?對此有何評論?

趙立堅表示澳大利亞官方迄今未給出合理解釋,中方已經就此多次向澳方提出嚴正交涉,我們要求澳方立即停止野蠻無禮行徑,停止以任何藉口對在澳中方人員的騷擾打壓,確保中國公民安全和合法權益,不要再做任何干擾兩國人文交流的事情。

澳大利亞真是自我宣傳與讚揚的所謂“法制”國家?都説“白澳政策”時代已經過去,筆者倒是覺得“白色恐怖”從未被澳大利亞連根拔除。

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金礦的消息導致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湧入澳洲,這裏的移民自然也有華人。但澳大利亞的白人礦工對吃苦耐勞的中國礦工充滿敵視和憎恨,由於當地政府的不作為甚至是默許,很快就演變成一系列的抗議活動和騷亂。

1860年-1861年間,新南威爾士州勃蘭崗地區也發生一系列反華事件,且規模越來越大。其中1861年6月30日晚,大約1500名-2000名歐洲裔暴徒持槍驅趕華人礦工,破壞華人營地和搶劫財物,約1000名華工不得不逃離此地。

可見,華人是澳大利亞種族歧視歷史上的受害者。如今,澳大利亞再次渲染了“白色恐怖”,那麼,為何澳大利亞突然對中國記者下手呢?

首先,作為“五眼聯盟”之一的澳大利亞,總是從事着一些見不得光的事。對中國更是如此,一系列間諜情報活動數不勝數。譬如在中國設立情報站,在中國駐澳使館安裝竊聽器等。

其次,澳大利亞隨美起舞,執行着美國的外交政策。

特別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澳大利亞顯得很活躍,總是跟着美國,處處與中國作對。甩鍋新冠疫情給中國,蹭“香港國安法”的“熱點”,南海問題上跟隨美國“秀肌肉”,澳大利亞無時無刻不彰顯着自己是美國“附庸國”的身份。

但是,為虎作倀都沒有好下場。

《堪培拉時報》網站曾發佈一篇題為“在新冠時代,地緣政治這個不速之客又回來了”的文章,説“澳受美國指使,不斷向中國發難,自己沒撈到任何好處,這是荒謬而可悲的”。文章寫道:“澳不應充當美國攻擊中國的爪牙,要從頭反思,到底是什麼讓我們不得不向自己最大的貿易伙伴開戰”?

作為原材料出口大國,澳大利亞可以説是中國經濟奇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以2016年為例,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以一國之力佔據了澳大利亞出口35%的份額。相比之下,“四邊形聯盟”中的進口量最大的日本其份額是12%,美國佔5.2%,而印度僅有4.6%。

到了2019年,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了價值646.6億澳元(約合人民幣3032.3億元)的鐵礦石,佔據澳鐵礦石出口總額的81.84%。

實際上,自2011年以來,中國市場對澳大利亞出口的貢獻一直佔三成以上,如果説“中國經濟打個噴嚏,世界經濟就感冒”,那澳大利亞甚至可能發高燒。

從產品的類型説,鐵礦石是澳大利亞出口中國的最大單一類型產品,其佔比通常佔出口總額的一半左右。煤礦、黃金、羊毛等原材料則緊隨其後。

另一方面,澳大利亞的旅遊業更是得到中國的不少支持。有資料顯示,2019年9月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中國赴澳遊客已達140萬,消費達到120億澳幣。

同時,中國學生是澳大利亞國際教育方面的主力軍。據澳大利亞教育部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內地在澳留學人數達26.1萬人,佔比27.3%,穩居第一。不言而喻,中國學生是其教育系統的最大“金主”,貢獻了該國國際教育總收入的約三分之一。

總體來説,中國為澳大利亞的經濟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是,澳大利亞似乎並不感恩。

但是,不懂感恩的人,遲早遭反噬。

就拿澳大利亞的留學產業來説,疫情當下,加之在疫情中明顯上升的種族歧視行為,讓亞裔和華人留學生望而卻步,澳大利亞留學產業遭遇重創。

沒了留學生,誰來交學費、生活費、住宿費?各大高校的經費怕是一股腦兒的縮水吧,錢包緊巴巴的日子可不好過,這不,澳大利亞八校聯盟就準備撂擔子了。

據《澳大利亞人報》8日報道,八校聯盟在9日將發表的報告中提醒,如若研究資金危機長期持續,將近1萬名涉及該國2015年“國家優先研究領域”的精英研究人士將會外流。

這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自己作的。

自重者,人恆重之。奉勸澳大利亞為了自身尊嚴和國家利益,保持獨立,重拾理性,不要放任“新麥卡錫主義”的幽靈在澳盤旋。(王徽)

創作不易,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