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要“野味”也要“戰味”,他們這樣利用野外駐訓提高戰鬥力

由 郎文芬 發佈於 綜合

野外駐訓,就該多練營區練不了的課目

■解放軍報記者 宋子洵 通訊員 劉星楠

執勤哨點從各連1個縮減為全營2個,外環路衞生區不再專門指派公差清掃,會議授課從集體參加改為下發視頻資料,操課時間提前半小時用於訓練準備,從宿營地到訓練場全程車輛接送……野外駐訓開展以來,北部戰區陸軍某炮兵旅三營指揮保障連指導員黃書博明顯感到時間寬裕了許多。

但偵察兵石川依舊一副苦瓜臉,“短板課目沒時間練,每天都要圍繞營裏的大沙盤打轉轉。”

原來,石川本打算趁着野外駐訓的機會好好補短板。像地形分析、夜間捕捉炸點等偵察專業難點課目,去年因為訓練時間短,他沒能完全掌握要領,平時在營區又沒有合適訓練場地,人員經常因為公差和崗哨等原因湊不齊,訓練遲遲沒有開展。誰知,今年野外駐訓剛開始,營裏就承擔了軍官編組作業課目演示任務,需要堆制指揮帳篷同等大小的沙盤,全營的偵察兵都被抽調過來集中保障,這一下子打亂了石川的計劃。

石川也曾向班長裴顯鑫反映自己的想法,但是裴顯鑫卻告訴他,這些課目組織難度大、訓練週期長,眼下營裏的編組作業和單兵專業考核馬上開始,考出好成績才是重中之重,少想無關的事。

“正因如此,這些課目才應當得到高度重視、抓緊練起來啊。”對於班長的説辭,石川並不認同。其實,記者發現有類似想法的戰士還有不少,他們都打算藉着野外駐訓的機會,將平時在營區沒法練的課目好好練練,補齊自身短板,可是因為與各種任務衝突,只能先將自己的想法擱置一旁。

“士兵接待日”那天,石川壓抑不住內心想法,大膽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對於訓練如何組織才合理,官兵眾説紛紜,有人説應該嚴格按照訓練週期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營區裏未完成的課目就應當拿到野外繼續訓,不能違背戰鬥力生成的規律、急於求成;也有人主張打破常規、不等不靠,利用野外駐訓的機會,改進訓練模式,提高實戰化訓練質量效益。

“搬家宿營,換湯不換藥的思想要不得。野外駐訓,就該多練營區練不了的課目!”會場上,旅參謀長的話擲地有聲,他認為野外駐訓的目的就是利用野外陌生環境,提高部隊能打仗打勝仗能力。而編組作業、沙盤推演和流程演示等課目如果在營區組織,並不會影響訓練效果;反之,石川提到的那些訓練內容放在營區裏實施,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雖然現在的做法看似遵循了訓練週期,但違背了野外駐訓的初衷。

“一定要珍惜來之不易的訓練環境條件。”在接下來的訓練中,由機關統籌協調,設置一些跨越現有訓練週期的難點課目,各營按照訓練計劃組織基礎課目全優官兵先行先試,推進一些前瞻性課目訓練的研究和論證,利用野外駐訓的獨有優勢加速戰鬥力生成。

走進三營訓練場,記者看到,在裴顯鑫的幫助下,石川一邊抓緊分析周圍地形,一邊認真記錄每次失分的原因,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採訪中,裴顯鑫告訴記者,野外駐訓是更貼近實戰要求的一種組訓模式,既要突出“野味”,也要體現“戰味”,這樣的練兵才不枉辛苦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