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注意!這些舉動,一直在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自尊,
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係,
積極挖掘自身的潛能。
許多學生在書信中表達,
希望父母能多點愛自己,
而不是一味的責罵。
從小您在我眼中是一個嚴厲的媽媽,你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打我,只要一點點做不好,你就會叫我重新做過,我知道你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每次放學回家都少不了您的嘮叨,總是叫我幹家務,只要一做不好,你就罵我。每當我去同學家玩的時候,看着別人家的媽媽,我總是慕別人。
——李同學
媽媽,您太不信任我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我是能做好的,像拖地的活,我在學校裏幹得好好的,還得到過老師的表揚呢!媽媽,我已經長大了,您們不要總把我當成小孩子,我心裏很難受,您們知道嗎?
——陳同學
在弟弟三個月左右時,入睡特別困難,我一直拍着哄他睡,但他一直低聲哭叫,我很不耐煩。當時,你打開房門,我就罵你不準進來,埋怨你又吵着哄他睡。當時你一聲不吭,無奈地離開,也沒有説出找我的理由。
——劉同學媽媽
安全感是什麼?如何建立?
在兒童心理學研究領域,説孩子有安全感,是指其與父母之間建立起了安全型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這個概念,是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最早提出。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吃飽穿暖的層次,而是要給孩子提供多種感覺刺激,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和存在,孩子才能更好地得到安全感。
那麼安全感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説,
到底意味着什麼呢?
父母應該如何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呢?
快來了解一下。
不要讓孩子有被拋棄的感覺
很多的父母,喜歡説“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有些還不只是説説,還真的把孩子丟大街上,一個人走了,然後讓孩子在人羣中大叫。還有些把孩子推到屋子外邊,大門緊閉,用拋棄來威脅孩子。
所以永遠不要以拋棄、不理睬來威脅孩子。
不管什麼情況,都要讓孩子清楚地意識到父母是永遠不會拋棄他的,哪怕是要長時間的離開,要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心與你永遠連着的這樣,孩子就能建立起最重要、最基本的安全感。
你的累和委屈,千萬不要發泄在孩子的身上
父母對自己的情緒處理不當,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的。
看到父母發火,孩子的本能是害怕,然後會覺得自責和內疚,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爸媽會不會不愛我了。
不管如何,都不要把自己的辛苦和委屈發泄到孩子身上,因為在寬鬆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才更容易懂得感恩,他的天真給你帶來的快樂會撫平你作為成人的辛酸。
不能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
當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時,這種情況尤為常見,有的媽媽見不得孩子傷心,會趁着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不辭而別。
比如,送孩子第一次入園的時候,爸爸媽媽們就會用這個辦法。
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方法。這很容易讓孩子以為他是被你拋棄的,有的孩子一天都處於惶惶不安,更加沒有安全感,並且在第二天更害怕你突然消失。
“放學媽媽就在門口等你!”
“媽媽下班馬上就回家了!”
“媽媽有事要出門,奶奶陪你玩一天。”
鼓勵孩子主動跟你説“再見”,再履行你的承諾,及時出現在他面前,次數多了,孩子就知道了你只是暫時離開。
不帶孩子或者撫養人不穩定
有不少年輕的父母以工作或者沒有經驗為由,把孩子交給家裏的老人,等到孩子大一點,再接回自己身邊。
其實,孩子3歲前,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也是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
如果這個時期,孩子越缺少父母的關愛,很容易變得膽小孤僻。
孩子3歲前,再難也要儘量自己帶孩子。
惠州市“傳遞愛 共成長”微家書活動火熱進行中
學生家長們,趕緊來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