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痛只能忍?無痛分娩普及難 多三甲醫院不開展
生育痛苦只能忍?無痛分娩普及難
記者調查發現,無痛分娩在婦產專科醫院的普及度高於綜合醫院,民營醫院普及度高於公立醫院
資料圖:10餘名已婚男士在重慶市婦幼保健院利用分娩陣痛模擬儀體驗產婦分娩時的陣痛。陳超 攝
產痛究竟有多痛?只有經歷過生產的人才能切身體會。
美國的一套疼痛指數將疼痛按程度劃分為1-10級,用一把刀將中指從中間切開的疼痛指數是9.2,而自然分娩的指數則為9.7-9.8,意味着比刀割還疼。此外,還有理論稱,產痛僅次於被火燒灼的傷痛。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前院長段濤告訴記者,部分孕婦在生產中會經歷最高級別的痛,即“人類能夠想象和承受的最痛級別”。
無痛分娩早已在世界上存在了100多年,進入我國也已半個世紀,但目前卻尚未普及。
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報告,2008年時,美國產婦採用分娩鎮痛的比例便超過60%。而在中國,2015年國家衞計委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主辦的“快樂產房,舒適分娩”項目活動稿件中稱,“據估算,在中國無痛分娩不到10%。”
新京報記者致電北京、上海等地部分三甲綜合醫院,發現無痛分娩在婦產專科醫院的普及度高於綜合醫院,民營醫院普及度高於公立醫院。醫生稱,國內麻醉醫生偏少、無痛分娩手術收入低,是無痛分娩在國內難以普及的重要原因。
分娩鎮痛相對安全
30歲的浙江臨安人王芳(化名),2016年8月4日凌晨入住當地一家人民醫院待產。她的宮口開得慢,二十幾個小時裏,宮縮越來越強、持續時間延長且間隔時間越來越短。她疼痛難忍,吃不下任何食物,也無法休息,整個人都蔫了。
此前,她聽同事説起過無痛分娩。聯想到麻藥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她還是有些猶豫,於是她暗下決心,“能自己生就生,疼得沒力氣了才最後考慮它。”
醫學上一直在嘗試通過物理或藥物的方法為產婦減輕疼痛,比如水中分娩、導樂、針灸、按摩等,“效果最好的還是藥物方法,特別是椎管內阻滯鎮痛,通過腰麻或硬膜外給藥鎮痛。”北京某私立婦兒醫院麻醉科主任南興東介紹,這是目前國內外使用最普遍、安全性較高、鎮痛效果最確切的無痛分娩方法。
無痛分娩在醫學上稱作“分娩鎮痛”,其實就是在宮口開到兩指左右介入,在腰椎棘突間隙進行穿刺,醫生判斷到達硬膜外腔後置入一根非常細的軟管,通過軟管連接止痛泵持續給藥,作用於脊髓和神經根。在藥物作用下,通過抑制子宮收縮產生的疼痛信號向大腦傳導,減少分娩疼痛和恐懼。
直到8月5日早上6點多,王芳宮口終於開到三指,也幸運地等來了麻醉師打無痛分娩, “有點像打吊針,針打在後背脊柱上,麻藥順着背後那根管子,一點點地打進去。”上完麻藥沒幾分鐘,她就不痛了。
“使用無痛分娩,減輕開宮口時的產痛,在時間最長的第一產程令產婦得到休息,等到宮口全開時,得以攢足力氣完成分娩,同時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耗氧量,避免子宮胎盤血流減少,對胎兒也有利。”南興東説。
王芳打了麻藥後,在第一產程攢足了力氣,2016年8月5日下午,用力了一個半小時後,她順利完成了分娩。
並不是所有產婦都可以適用無痛分娩,事先的評估和化驗必不可少。據南興東介紹,通常考慮三個指標:第一,因為要在腰椎打麻藥,需考慮是否有嚴重的腰椎和神經系統疾病,比如剛做過腰椎手術或有比較嚴重的脊柱神經系統發育異常,特別嚴重的情況不能做。第二,需要化驗檢查,如果血小板特別低則容易出血形成血腫。第三,腰部的皮膚有大片感染性皮疹也不適合做。
資料圖:圖為重慶萬州區三峽中心醫院護士在看護剖腹產兒。
部分產婦和家屬沒有選擇做無痛分娩,是對風險和副作用有所顧慮。
一次產檢打消了王芳的顧慮。排隊時,旁邊一位孕婦問醫生,打無痛分娩針是否有後遺症?醫生當即回答她説,打無痛分娩針後的副作用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可怕,麻藥的劑量也只是剖宮產麻藥劑量的十分之一,對身體副作用沒有那麼大。
南興東坦言,醫療操作都會有風險,常見嚴重副作用主要是腰痛、頭痛頭暈以及神經損傷,但“這些副作用發生概率總體上都很低,臨牀上會盡量預防,即使發生也是一次性的,可以痊癒的,後遺症非常罕見。”
他以自己十餘年的臨牀經驗舉例,該院亞運村院區曾在2015年進行一次椎管內麻醉產婦的電話隨訪,近100例產婦,只有幾例產婦反饋有腰痛,且主要與合併腰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產後休息欠佳等相關。
至於研究統計,他表示:“腰痛發生的概率文獻稱不足1%,頭痛頭暈則是千分之一的概率,而神經損傷概率則僅為萬分之一。”另外,民航總醫院前婦產科主任呂玉人告訴記者,穿刺失敗會出血,做了藥物麻醉產後也會有疼痛,但“這些都是可以恢復的,無痛分娩相對還是很安全的。”
尷尬的普及率
中國首例無痛分娩案例已不可考。據“無痛分娩中國行”發起人胡靈羣等人2013年發表的論文,1959年有關於針灸分娩鎮痛的報道,1964年現北京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張光波在第一屆全國麻醉學術會議上報道採用低濃度局部麻醉藥用於無痛分娩,比1953年英國使用分娩鎮痛晚了100多年。
對於無痛分娩在我國的普及範圍,多位從醫的採訪對象均向記者表示,通常婦產專科醫院的普及度高於綜合醫院,民營醫院普及度高於公立醫院,發達地區普及度比偏遠地區高,與醫療資源有關。
新京報記者致電北京、上海等地部分三甲綜合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地壇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東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虹口)等醫院明確表示不開展無痛分娩。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相關人員表示可以提供無痛分娩,需產婦自己提出,醫生再根據情況進行評估是否進行。北京安貞醫院雖然可以做,但只有週一至週五的白天可以提供。
與綜合醫院相比,婦產專科醫院及民營醫院無痛分娩的普及率較高。記者通過調查瞭解到,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北京婦產醫院均可提供無痛分娩,產婦在孕婦學校時便可得知相關技術,如果在生產時提出需求,經醫生評估後便可進行。
北京婦產醫院計生科副主任陳素文告訴記者,只要產婦提出且符合條件,隨時都可以接受無痛分娩技術。
至於私立醫院,普及率更高。南興東透露,他們醫院單獨一次無痛分娩收費約5000多元,每個月約150名產婦中,約有100名會選擇順產,而其中便有97至98人會做無痛分娩。
浙江杭州人李樂揚(化名)曾在2014年和2017年生產時,均提出要打無痛分娩,但均被醫院以麻醉師不夠或沒空為由拒絕。她依然對當初醫院的態度耿耿於懷,那是她所在區唯一一所婦產專科醫院。
曾在北京某醫院生產的耿佳(化名)也提出了打無痛分娩,但最終醫院並未滿足她的要求,只是在“疼到快死時打了一針安定注射液,依然無感,繼續痛到差點咬掉老公的手指頭”。
麻醉醫生人員缺乏
呂玉人向記者回憶,在她退休的2012年以前,該院無痛分娩率基本可以達到80%以上,而現在卻“幾乎沒有了,因為麻醉科人不夠”。
呂玉人坦言,從能力上來講,北京三甲醫院都可以開展無痛分娩,但現實中許多卻並不開展,“不是沒有能力開,是沒有人力。”
即使是當時普及率較高的時候,“醫生也不會主動提出打無痛分娩針,因為麻醉科很忙,而且醫療操作都有風險,通常由產婦主動選擇。”呂玉人説,一般是產婦提出要求,婦產科聯繫麻醉科,麻醉科再派人過來評估是否要做。
去年從北京某三甲醫院離職的婦產科醫生告訴記者,該醫院雖然有無痛分娩,但普及率僅有10%。她在分娩時提出做無痛,也因麻醉醫生都有正在進行手術的病人要持續管理而未果,“要看當時手術室的安排,如果足夠幸運,有麻醉師可以安排才能做。”
麻醉醫生人員的不足,是造成無痛分娩普及率低的最直觀原因。段濤分析,從臨牀數量看,麻醉科醫生數量無法匹配需要做無痛分娩的產婦數量。在綜合性醫院,麻醉科醫生主要配置給全院各科室的手術,不會專門配置給婦產科。
廣州某二甲綜合醫院麻醉醫生郭雪松告訴記者,他們科室僅有3位麻醉醫生,每天要開展各種外科手術的麻醉,還有無痛人流、無痛胃腸鏡等,“一台手術平均2小時,一個無痛人流15分鐘,一天大概15個無痛人流要做……大家已經忙到這種程度,哪裏有時間做無痛分娩?即使等到有空過去手術,產婦可能已經等不及生了。”
麻醉醫生在全國缺口巨大。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分會副會長黃文起在2016年接受採訪時即提及“目前全國有麻醉醫生 8.5 萬多名,缺口約有 30 萬人。”
與此同時,全國麻醉專業招生人數還在減少,缺口巨大的麻醉科醫生卻在收縮入口,兩者看似相悖卻折射出國內麻醉科醫生的尷尬。
因此,當產婦提出打無痛分娩要求時,一般並不容易滿足,理由往往是麻醉醫生抽不開身或講出種種副作用來勸説產婦放棄。
■ 專家建議
以制度保證麻醉醫生收入
國內推行無痛分娩的活動一直在進行。
2006年,美籍華人、美國西北大學芬堡醫學院泌尿麻醉部主任胡靈羣發起了“無痛分娩中國行”活動,開始在中國推廣安全有效的椎管內分娩鎮痛,每年都來國內幫助建立培訓基地並授課。
2001年8月,有過分娩鎮痛先例的北大一附院分娩鎮痛走上規模化,並從次年2月始開辦培訓班向全國推廣無痛分娩技術。此前他們在接受採訪時曾介紹到,為了推廣無痛分娩,不但不按照慣例提取大部分技術收費,還倒貼給醫務人員200元作為獎勵。
分娩鎮痛在國內並無統一收費標準,在綜合性醫院麻醉費用很便宜,通常在一兩百元左右。與半個多小時即可結束的剖宮產相比,做分娩鎮痛至少需要四五個小時,“這對醫生來講是不合算的,誰願意去做呢?”段濤反問道。
郭雪松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產婦住院費用清單,這位生產時間用了4個小時的產婦,可以説“生得很快”了,分娩鎮痛費用加起來是2000多元。他比較説,平時做一台闌尾手術費用差不多,但用時僅需45分鐘,“一個麻醉醫生守在那裏,2000元醫生大概可以分到60元,七八個小時收入60元合算嗎?”
在中國婦產科網創始人龔曉明看來,分娩鎮痛麻醉定價低,對醫院是一台可開可不開的手術,“現在要普及推廣,除非把無痛分娩的價格定高一點,讓公立醫院和麻醉科大夫有足夠動力開展這項技術”。
他以自己舉例,妻子在國外分娩,要求打無痛分娩時,醫生要求500美元,他二話沒説立刻給了,“在國內如果給醫生1000塊,你看他會拒絕你嗎?不會的。”
“最大問題還是解決醫院收入和經費統一。”段濤説,“提高麻醉醫生待遇,改革定價機制,聽起來很簡單,但如果制度無法保證,喊口號是沒有意義的。”
“最關鍵的是,無痛分娩不普及只是醫療諸多問題的一個表現而已,很大程度上在於國家在用計劃經濟思維管理醫療,而非利用價格規律讓醫療市場良性運行。”在龔曉明看來,根本問題還在於醫療管理制度。
此外,郭雪松還提及,不接受無痛分娩的原因還有家人的顧慮。這些顧慮主要是對副作用認識不清,以及公婆認為產婦“過於嬌氣”,還有擔心費用,畢竟一台無痛分娩1500-2000元的費用一般不在醫保範圍內,需要自費,“根本還是對產痛的漠視”。
在龔曉明看來,“現代社會就不應該發生讓女性硬扛着疼痛去生孩子的事情。” 正如社會學家李銀河曾説過的,“產婦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為產婦減輕痛苦,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也反映了一種生育文明。”
新京報記者 高敏 實習生 陳卓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