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山:易地扶貧搬遷 奔向幸福生活
第A4版:四版
進入7月下旬,營山縣新店鎮千坵村柑橘產業園計劃安裝灌溉水管,由於村上就此事予以公示,部分村民先前的猜測和疑慮一下子消除了。
“就灌溉水管安裝事宜進行公示,得益於村‘黨羣活動中心’開展活動中黨員同志的建議。”7月23日,該村黨支部書記熊亮直言,村上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以來,創新多項管理機制,新型農村社區綜合治理在村上漸成機制並初見成效。
A摸家底:精準識別搬遷對象
2015年,營山縣脱貧攻堅進行時。為數不少村民居住地不適宜居住、更莫要説發展的難題浮出水面。全縣究竟有多少需要易地扶貧搬遷的村民?當年底,專項摸底工作啓動。一時間,縣發改局、縣扶貧移民局抽出調查人員,深入各鄉鎮摸底調查。“家底”很快摸清:需要易地扶貧搬遷4801户、1.9萬餘人。
摸底後,第一步就嚴格審批程序,精準識別搬遷對象。由於建立了搬遷對象逐級審批制和部門聯合審批製程序,所有易地扶貧搬遷户均受到無遺漏審核審批。
緊接着,合理規劃選址工作拉開大幕。“三靠五進六不選”“小聚集、組團式、生態化、微田園”選址原則和搬遷理念,讓該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始終在科學化的軌道上進行。2016年,營山縣實施第一批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胡志林納入其中,當年,原茶盤鄉建成2個村民聚居點。
《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施細則》《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通知》……縣政府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道道“令牌”,讓整個工作順利實施。
“易地扶貧搬遷共實施配套項目371個,總投資3.2億多元。”該縣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説,目前,建成安置區村道公路392公里、水利設施106個、配套及公共服務設施108處、入户便道183餘公里,4801户完成易地扶貧搬遷。
B興產業:合建脱貧奔康產業園
回龍鎮翻身村易地扶貧搬遷的村民們沒想到:他們入股的產業園,當年就户均分紅250元。
翻身村地處深丘,在易地扶貧搬遷中,該村有10户村民受益。今年4月,該鎮原虹管村併入翻身村,村裏的易地扶貧搬遷户增加到11户。
“易地扶貧搬遷是手段,通過產業發展走出貧困是目的。”2017年,該村脱貧攻堅進入深水區。該村面對上級部門的幫扶,易地扶貧搬遷户的厚望,一次又一次專題研究產業發展,最終形成共識:藉助本村返鄉創業者張平產業園,增加投入、擴大規模,以帶動易地扶貧搬遷户入園,走上脱貧路。
今年35歲的張平是名退伍軍人,退伍時他毅然放棄工作安排,隻身到成都自主創業。2016年,張平返鄉創業,與幾名志同道合者一道,租下100畝土地,建起集水產、水果於一體的產業園。
次年,村上為建脱貧奔康產業園,找到他一拍即合:產業園升格為村脱貧奔康產業園,擴大規模至300畝。此次合作的最大亮點在於,村裏易地扶貧搬遷户以及貧困户的土地不僅全部流轉入園,而且户均5000元的產業週轉金也一併入股產業園。
“我們村的易地扶貧搬遷户沒有建聚居點,但在新型農村社區綜合治理上,卻加大了探索力度。”翻身村黨支部書記李建東説,2017年以來,他們在村裏開展“精神文明户”“遵紀守法户”“孝順媳婦户”等評選活動,幾年間,共有45户村民獲此榮譽。
今年78歲的11組村民陳善棠,家有五口人,他兒子媳婦對老人十分孝順,母親生病後,兩人對其無微不至地照顧關懷,被評為“精神文明户”後,感染了全村人。在困難面前,一家人和睦相處、團結友愛、共渡難關,成為全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楷模。
2017年7月,翻身村在縣發改局的支持下,新建村活動中心、籃球場、文化院壩。每逢節假日,村民們便三三兩兩到村上打乒乓球、打籃球。該村因勢利導,邀請縣老協、文廣體局組織文藝團體來村上演出。
C探新路:千坵村創建新型農村社區
4個聚居點,成為營山縣新店鎮千坵村易地扶貧搬遷的傑作。
盛夏時節,該村上百畝香桃園綠樹成蔭,700畝花卉園裏,各類木本花苗茁壯成長。
在村黨支部書記熊亮的易地扶貧搬遷日記中,1號聚居點32户村民,2號聚居點42户村民,3號聚居點19户村民,4號聚居點11户村民。全村41户易地扶貧搬遷户,連同土地掛鈎户、危房改造户,共104户,都有詳細記錄和安排。新的居住環境、新的生活氛圍、新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面對新型農村社區的問世,綜合治理將如何進行?
熊亮直言,近年來,得益於精準扶貧政策,千坵村在脱貧攻堅路上,一直得到省發改委、中國人壽四川省分公司、省幹函院、川北醫學院以及市政府辦、市交通運輸局的幫扶。這幫扶不僅僅體現在項目上,更重要的還體現在精神上。
今年4月,並村後的千坵村乘村班子建設年輕化東風,將新型農村社區綜合治理機制的創建作為村上的工作之重。在這一思路下,該村創新工作,相繼成立“五老調解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積分超市”“黨羣服務中心”。同時,建立勞動力台賬。
熊亮表示,以“五老調解中心”為例,成立以來調解糾紛近30起。“5名老黨員老幹部都是村上德高望重者,他們出面調解糾紛大家都接招,也很服氣!”熊亮説,“便民服務中心”成立後,6名村幹部輪流坐班接訪羣眾,打通了幹羣之間“最後一米”。
兩個月前,該村活動中心的舞台旁,問世一“積分超市”。由幫扶單位資助的該超市,在方便村民們購物的同時,還以獎勵的方式,讓村民們以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行動,用積分來此換取商品。村民們介紹,每名村民在該超市都有50分原始積分,加分項目有14個,如愛護環境衞生加10分,好人好事加20分,每季度或半年村民們憑積分來超市換商品。
“全村現有勞動力185個,根據工作需要,由村上安排輪流入園務工,或參加村上環境衞生整治。”千坵村黨支部副書記魏先華説,這些勞動力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20多歲。入園務工和村上勞動都是60元一天。用工和報酬上相對平均,讓村民中的矛盾大減。
千坵村這些活動的經濟支撐來源於村集體。而村集體經濟來源於先前村經濟入股縣農投公司,每年分紅10萬元。同時,該村2016年和2017年間先後建成光伏發電站一、二期工程,併入國網後年收益達7萬元。
來源:南充日報